陳錫文:耕地只應由農民使用
朱雋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哪些成就?將怎樣繼續深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三農”發展步入新的黃金期(深化改革攻堅克難)
有“破”有“立”,改革力度空前
一系列約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被破除,一系列保障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制度新機制建立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三農’發展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期’,無論是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基礎設施,還是農村社會事業等,都呈現難得的好形勢。糧食產量‘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是最有說服力的標志。人們問,農業農村發展得這么好這么快,農村改革有哪些進展和成果?我覺得,近年來的農村改革力度非常大,如果沒有這么大的改革推進力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絕不可能這么好。”談及近10年來的農村改革,陳錫文開宗明義。
陳錫文說,從農村稅費改革到農村綜合改革,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實行財政獎補,從建立三項社會保障制度到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三農”領域這些年的改革,不同于改革初期的以“破”為主,而是“破”與“立”相結合。其中,既有事關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也有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好事,為農村今后發展拓寬了空間,很多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
取消農業稅堪稱“破”的典范。2006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正式廢止。農業稅的取消,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人均減負增收140元,開啟了農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為能夠跳出歷史上稅制改革“積重莫返之害”的所謂黃宗羲定律的怪圈,保證農民負擔不反彈,國家及時啟動了農村綜合改革,包括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33631個鄉鎮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改革,占鄉鎮總數的98%;有27個省份對1080個縣實行了財政直接管理,2.93萬個鄉鎮實現了“鄉財縣管”。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全面放開糧食購銷,使所有農產品(11.88,0.00,0.00%)流通納入市場化運行的軌道……一系列約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被破除。
陳錫文認為,這一階段的改革,“立”是主基調,我國制定出了一系列保障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制度新機制,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實行農業生產補貼,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的支出達到1406億元,補貼政策已逐步拓展到畜牧業、林業、草原、節水灌溉和農業保險等領域。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行“兩免一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搭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框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面推進,1億多農民領取了養老金。農民工就業領域不斷拓寬,工資水平、社會保障標準逐步提高,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加快解決,勞動保護和居住條件不斷改善。
重中之重,夯實發展基礎
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農業農村形勢好
陳錫文在回顧近10年來的改革歷程時說,我們能夠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農業農村形勢好。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的增加,為保供給、穩物價起到重要作用;農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消費作用巨大。“農業農村的好形勢得益于黨中央始終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不斷深化對‘三農’問題的認識,與時俱進地完善農村政策體系。”
陳錫文說,黨的十六大以來的農村改革,有著鮮明的階段性特征。首先,農村政策的制定完全根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路線、方針以及主要任務來確定,定位科學——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明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
其次,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國力不斷增強,國家對于“三農”這個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以中央財政對“三農”支出為例,2003年該項支出不到3000億元,2010年已經突破1萬億元,這表明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已經具備更強的支持“三農”的能力。陳錫文說,“雖然GDP的增長、財政的增加,大部分都不來自農業,但農業不穩固、農村不發展、農民過不好,其他都是沙灘上的高樓,缺乏堅實的根基。”
第三,農村改革更加強調全面、協調。改革中有減稅、補貼等直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舉措,還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了農村民生改善,如何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如何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如何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等成為政策焦點。
第四,更加從長遠及全局的角度考慮農村改革。這一階段,既提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也提出了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著力解決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
“近10年的改革發展經驗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說到底是體現了黨中央堅持執政為民、科學發展的理念”,陳錫文說。
廓清認識,堅定改革方向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機制的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
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事業,發端于農村。保護農民物質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農村改革的主線。陳錫文說,“30多年的農村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形成了不少經驗,但是面臨的問題仍然不少,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特別重要。”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三者有機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今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
陳錫文提出,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未來的制度建設應集中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以及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
陳錫文強調,當前農村改革正在深化,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兩個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一個是農村的土地制度,一個是農業的經營體制。
陳錫文認為,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必須的,但應當在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和農地農用的前提下推進。土地用途管制是世界各國實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則,我國也不能例外。農地農用,在我國現階段不僅是指耕地的用途不能隨意改變,還指耕地只應由農民使用,農村的建設用地只能由農民和農村集體組織自己使用。土地對我國農村來說,不僅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還是經濟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載體。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僅要考慮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還必須考慮農村社會組織結構的基本穩定。
對于農業的經營體制,陳錫文說,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用通俗的話來說,這些年我們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一定要讓農民種自己的地,打自己的糧。將來農業經營形式會多樣化,但家庭經營任何時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只是未來的農業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