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大米要過十幾道“關”
來源: http://www.radiant-cloud.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5-03-23 閱讀次
正如古人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大米的形成都要經過買水稻種子、育苗、栽種、除草、施肥、殺蟲、收割、脫粒、碾粒、揚粒、晾曬,別看是農家活,種水稻可不簡單,前后得十幾道工序。
稻谷經脫殼變成大米后,想要在糧油市場內銷售,還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檢測,才能被消費者端上餐桌。在青島,糧食質量檢測中心二樓就是檢測糧食的核心區域,在化驗室里有著兩個玻璃柜,里面陳列著大米、面粉、紅豆、綠豆等近五十個不同品種的糧食產品。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對一批新面粉進行檢測,她正從樣本中取出一些放進刻盤,這位工作人員說:“這主要是用來檢測面粉中的水分。 ”原來,糧食中所含的水分雖然對其質量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是卻影響到糧食的保存,尤其是夏天天氣比較潮濕的,糧食容易受潮發霉。
我們還得知,目前該檢測中心檢測最多的糧食就是大米,光是大米的檢測就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首先要到化驗室進行前處理,通過汲取、濃縮、富集等方式提取目標檢測物。然后再到另外一個實驗室進行檢測,工作人員將用針管提取濃縮液,然后將其注射到一臺機器里。半小時后,檢測結果全部在與之相連接的電腦上顯示出來。工作人員還透露,檢測大米的設備先進之處就在于它還能檢測到糧食中可能富含的砷、硒等重金屬。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
下一篇:常德市糧油生產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