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安全”與糧食保障并非不可調和
三項食品安全國標征求意見
農業部日前就農藥殘留及安全問題進行解讀時指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緊張的國家,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目標,而使用農藥控制病蟲害從而減少糧食減產是必要的技術措施,如果不用農藥,中國肯定會出現饑荒。
農業部此番表態引發公眾的關注和熱議。農業部的表述并非危言聳聽。在目前國內農產品供求處于緊平衡的情況下,隨著人口增長和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農產品的需求還在增長,如果完全放棄使用農藥,農業收成受到影響,農產品供應很容易出現大的缺口。
當然公眾會關心農藥殘留及其危害。“農藥對植物來說,猶如醫藥對人類一樣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減少農藥殘留。”農業部從技術層面提出了減少農藥使用的方案。方案提出,一是全面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量;二是正確規范使用農藥,減少農藥殘留量;三是大力推廣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不斷降低農藥殘留水平。
這些技術手段對減少農藥的使用顯然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從根本上兼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糧食安全保障這兩大課題,還需從更加宏觀的層面加以解決。只有通過制度設計,確保耕地面積逐步增加和耕地生產力水平提高,提高我國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矛盾。
為了確保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目前我國對農藥殘留的檢測和控制是否過于寬松?這種看似“迫不得已” 的寬松監管也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在局部地區,農藥的過量使用使得害蟲抗藥性增強,而為了確保增產增收,農民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農藥。這樣的惡性循環侵蝕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也是為什么近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愈加突出的原因之一。
而要走出這個循環,當務之急是要增加耕地的面積、改良土壤質量、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只有擁有了更廣闊的耕地和更優良的土壤,我們才能在提高農藥殘留的檢測標準、強制減少農藥的使用的同時,確保農產品供應的安全。
這可能讓不少人質疑:在我國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還有增加耕地面積的條件和空間嗎?國土部的數據表明,2009年之前的10年,我國耕地減少了約1億畝。此外,由于統計方面的原因,耕地實際減少面積還可能大于這一數據。
但是必須看到,城鎮化并不必然導致耕地迅速減少,通過制度改革可以促進耕地面積的增加。因為城鎮化本質上正是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居民從農村到城鎮后,人均住房和公共設施占用的面積,從理論上講會大大減少。現實中,我國城鎮化過程中耕地面積銳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鄉二元結構,大量居民從農村來到城市,卻無法獲得住房,也不能享受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待遇,于是大量居民在城市居住的同時,在農村或者原來小城鎮的房屋卻長期不能拆除或者轉讓,這導致了我國城市建設用地不斷膨脹、農村建設用地大量閑置;二是,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伴相隨,工業用地規模迅猛增加侵占了不少良田沃土。
要減少城市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首先需要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的改革,完善住房、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使得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實現真正的城鎮化。這樣可以減少農村住宅建設用地,促進土地資源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更合理地配置。其次,在工業用地方面,嚴格執行國家的土地使用制度,避免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違規或低成本出讓工業用地的現象。
減少農藥的使用,實際上還有賴于整個生態環境的改善,這需要更好地保護好濕地、林地等。如上世紀90年代,當時長江邊濕地保護較好,農田周圍還保留了許多林地,大量禽鳥的存在使得害蟲數量大大減少,當時農民使用農藥的量非常少。隨著圍湖造田和林地的銳減,禽鳥無處棲息,害蟲數量由此大增,農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因此,大力保住耕地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好濕地、林地等生態屏障,如果無法扭轉生態的失衡,放棄農藥的使用永遠只是一種奢望。
因此,解決農藥殘留過量問題,絕非簡單地從技術層面減少農藥的使用,保證食品安全這一浩大的工程也遠非農業部門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只有耕地增加了,生態和土壤改善了,糧食安全才有更充分的保障,我們才能更有底氣地強化農藥使用的約束和農藥殘留的監管。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任務復雜而艱巨。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沒有任何懈怠和推卻責任的理由。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