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的啟示與借鑒
摘要:概述了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現狀,指出了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加快寧夏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技術;發達國家
1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現狀
1.1重視農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的開發,把農產品產后的貯藏、運輸、保鮮、加工放在農業的首位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陸續實現了農產品保鮮產業化,美國、日本的農產品保鮮規模達到70%以上,意大利、荷蘭等國家也達到了60%。在工業發達國家,80%以上的糧食和50%以上的果蔬實現了工業化轉化,工業食品的產值占到整個食品產值的80%-90%。美國對農產品的采后保鮮與加工的投入,已占農業全部投入的70%,以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的食品加工業已成為美國各制造業中規模最大的行業。
1.2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基本實行標準化管理
國外許多發達國家要求食品加工業在管理上實行“良好生產操作規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實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和ISO9000族質量保證體系,使食品生產從最終產品檢驗為主的控制方式,轉變為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這將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3農產品加工原料都有專用的加工品種,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為保證產品質量,在基地的選擇上,不僅考慮加工品種的專業化、規;認真選擇基地的氣候生態條件和化肥種類等因素。糧油加工業中,以專用粉為例,日本有60多種,英國有70多種,美國達100多種,日本專用食用油油脂達到400多種。
1.4重視農業生產各環節,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農產品加工需要與育種、種植、供銷等部門互相配合,才能健康發展。如荷蘭的馬鈴薯育種、栽培、貯藏、加工和銷售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根據加工利用的要求和用途來選擇種植的品種。
1.5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流通效率,建立農產品加工中心,以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業的發展
如韓國通過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了市場營銷系統的效率:一是對產地農產品流通進行改革。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由農協把產地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綜合的農產品加工處理場,通過篩選、分等、包裝,把農產品直接銷售給大型商場、超市、批發商、團體消費者和出口國外。二是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政府加大對批發市場建設資金的投入,投入的比重已達到70%。農業財政投入中用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比重提高到30%。三是改善農產品銷地市場的流通環境。
2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趨勢
2.1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產品加工各個環節
隨著食品化學、生物技術及其它相關學科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迅速,一批高新技術如瞬間高溫殺菌技術、微膠囊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膜分離技術、微波技術、真空冷凍干燥技術、無菌貯存與包裝技術、超高壓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已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將迅速普及與深化。
2.2精深加工能力越來越強,資源綜合利用度越來越高
對農產品原料的綜合利用,既可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已成為農產品加工的發展方向。如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的充分利用,對畜禽、水產品副產物利用等,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農產品的加工向分子水平進軍,研究利用原料的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研制人體所需的營養保健食品(又稱分子食品),使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得以提高。
2.3農產品加工向安全、綠色、休閑方向發展
安全、綠色、休閑農產品已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和方向。據統計,美國休閑產品消費量每年每人平均達8.6kg、荷蘭為6.5kg、英國為5.7kg。發達國家從追求農產品加工品種多樣性轉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在果蔬的加工處理方面,力求保持鮮嫩、營養、方便、可口,除傳統的速凍、罐頭、脫水產品外,近年發展趨勢為最少處理的果蔬切割產品。
2.4加工設備向新型、高效、節能、環保方向發展
加工技術的高新化將帶動加工設備的高新化,如多功能飲料罐裝生產設備,無菌包裝技術設備,果蔬激光分級、清洗、包裝成套設備,膜分離技術設備,超微粉碎設備,速凍設備等。
2.5加工原料專用化
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其農產品品種大多為加工專用品種,種養生產過程按加工的技術要求,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又降低了加工過程的成本。
2.6重視加工過程的質量管理
建立國際市場標準,針對食品的安全問題,對農產品的加工實施質量管理,除對原料的安全性嚴格要求外,在加工生產中實施HACCP規范及ISO9000族系規范,并建立國際市場標準,多方面保證產品質量。
3對寧夏農產品加工技術的啟示
3.1加強宏觀管理,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法制化管理
寧夏農產品加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要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認識,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看成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最有力的措施,在宏觀政策上給予支持和保護,盡快制定“農產品加工”的地方產業政策,確立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與目標以及相應的措施,明確政府、企業、個人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的責任與義務。政府出臺相應法規和政策,規范和改善市場交易環境,加強和完善市場體系建設。通過政府儲備體系的有效吞吐,支持標準體系完善的企業發展,對農產品市場建設進行信貸投資,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加工產業健康發展。
3.2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體系
目前,寧夏農產品加工業技術裝備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應加速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科技裝備的學習、引進、消化吸收,關注農業機械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趨勢,增強農業裝備實力,提高競爭力。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研究,攻克一批農產品深加工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大潛力和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生產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科研技術人員,提高寧夏農產品加工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使信息技術產品集成到農業機械裝備上,降低勞動強度、減少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3.3創新農產品加工觀念,建立產業間相互結合、相互依存的加工轉化系統格局
要打破系統界限,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跨地區的聯合與合作,尤其要組建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企業集團。以市場為導向,以農產品加工開發區或優強企業為龍頭形成加工基地,以集團帶農場為原料基地,以科技創新、轉化增值為目的,實現“大資源、大工業、大貿易”系統的良性循環和高速運行。龍頭企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了,就能帶動原料和加工基地的發展,把干家萬戶的農民組織和調動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構建起相互依存的加工轉化一體化格局。
3.4建立農產品加工產業化基地與加工工程技術中心,加強高新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建立農產品加工產業化基地與加工工程技術中心,使科技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起到示范推廣作用。實踐證明,現代高新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是實現農產品加工的重要保證。重視農產品加工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農產品加工涉及的學科繁多,必須打好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緊緊抓住這些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才能有效地促進農產品加工科學的迅速發展。此外,還要強化已成熟的高新技術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開發工作。對已有的許多高新技術應用于農產品加工的成熟工藝,我們應該很好地借鑒、引進、消化,把這些成熟的技術迅速變成適宜寧夏區情的實用技術是當前農產品加工業的當務之急。
3.5加強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培養
發達國家通過聚集人才,進而壟斷行業技術的做法再次警示我們,若想大幅度提高寧夏農業的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必須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具體做法是:立足產業,依托項目,吸引人才,鍛煉隊伍,加快農產品加工領域科技隊伍的建設,加快培育和穩定一批學科齊全,老、中、青年齡結構適宜的科研梯隊,鼓勵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他們盡快承擔起發展自治區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的重任。要以全球化的眼光和前瞻性的目標戰略吸納各類人才,同時確立以我為主、有效利用國際農產品加工科技資源,圍繞寧夏農產品加工業重大科技需求,在更高層面上組織實施互利雙贏的國際農產品加工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或組織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際學術會議、互派留學生、訪問學者等形式,迅速提升寧夏現有技術人才專業水平與能力,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人才的差距。
3.6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標準體系
食品安全是農產品加工業與國際接軌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要借鑒國外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經驗,加快制定符合當地實際和國際慣例的農產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標準,盡快形成完善的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標準體系。把推行農產品和加工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建設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結合起來,逐步建立標明產品的產地、質量、標準的等級標識制度。要加強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安全區,為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要建立對世界有關標準組織動態跟蹤的制度,鼓勵和積極采用國外的先進標準,推進寧夏地方農產品加工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