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廣西山村農民的農業機械化
農諺“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但農民張宗明,一年到頭他何曾歇過?3月7日,我們到村里時,他正駕著10匹馬力的手扶拖拉機耕整機給坡地翻犁,而一旁展現新土的地塊,早在前幾天就種下了西瓜。
張宗明是防城區那梭鎮那富村地道的農民,今年49歲。他最獨特之處是愛與別人反其道而行:你在家“做食”時,他就外出打工,你外出打工了,他已回來賺“大錢”啰;你種田地用耕牛么,他偏奢好上“鐵!保荒闫鹦挛萁o人住,他建新房做機械庫……
現在,他擁有水稻、甘蔗生產等機械11臺,組建起以他為代表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農業機械化經紀人。2010年、2012年他分別榮獲廣西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大戶和全區“十佳”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大戶稱號。
世代靠牛耕作的農民,打工打出了“機械緣”
那梭鎮屬山地丘陵地帶,那富村近公路略好一些,卻還是不隨人意。張宗明家里世代守土躬耕,也沒見富得起來。
1990年,他撇下年幼的孩兒,攜妻子鄭雪鳳闖蕩廣東,幾經輾轉,最后落腳徐聞的某國有農場,在那里承包50畝土地種甘蔗和地波蘿。
農場的土地平廣,機械化程度高,張宗明雖然每天面對的是幾十畝作物,卻不覺得很累。當然,一天6元的收入,也沒有給他攢下多少銀兩。用鄭雪鳳的話說:“只能拿回來給孩子讀讀書!
然而,機械化的應用,使張宗明清楚地認識到,機械比牛更“牛”,更實惠。這個感知,讓他從此對機械化情有獨鐘。
回村承包百畝坡地種蔗,機械夢化成一張張“白條子”
1995年,農民外出打工漸成潮流。張宗明卻和妻子逆流而退,成雙成對回到那富村。
初始也不知道干點啥好,心里想著買機械,但錢缺是一方面,關鍵還是有機械沒處用得著。彷徨間,白白虛度了兩年。
1997年,他見村里許多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丟下不少坡地閑田,就試著交涉,沒想到人家無異議,不花分文拿下100畝坡地的經營權。
但是,幾年下來,他想用自己的汗水換取的機械化,非但賺不到一輪一齒,反而攬回一身債務和一張張“白條子”。
一口氣購進4臺農耕機械,開啟山村鐵牛農業新紀元
盡管種蔗沒賺到錢,但人還是要“做食”。東搞西搞,張宗明節衣縮食,每年除還去信用社的貸款,緊巴巴的也省下一些“毛票子”。
若干年后,這堆“毛票子”聚集成成把的百元大鈔,就是張宗明的機械化實現之日。
這個“日子”,張宗明選定在2008年。那一年,他一口氣花1.8萬元,購進2臺水稻插秧機、1臺水稻收割機和1臺小型拖拉機。
“一萬八購得4臺機子,哪里找得去?全靠國家有補貼呀!闭f起當年這事,張宗明還念念不忘,感激有余。
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盡展無耕牛農業更“!憋L采
中國農民特別是南方山區農民,傳統上都以牛耕作。但張宗明依據當地實際,尤其關注社會市場上的小機械,既花錢少,又實用。
2009年至2012年,他先后又購進1臺水稻收割機、2臺多功能旋耕機、1臺甘蔗剝葉機,以及后推車、噴淋機、抽水機等一批機械。并專門砌了一間房子,給機械遮風擋雨,而自己家里的房子還是上世紀90年代建的單層平頂房。
2012年4月,他聯合村里的另外9家農戶,組建那梭鎮煥鑫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被推舉出任理事長、經紀人。目前,合作社有農業機械40余臺套。
談到機械化耕作之利時,張宗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插一畝水稻請4個人要干一天,機械插秧一天能插15畝,人工一天工錢100元,機械一畝60元,還不計機械插秧可增產10%;收割水稻一畝要3個工,每工100元,還不包括脫粒,而機械一天能收割25畝。
村民都不笨,也都是實在人。因此,周邊村屯95%人家,統統花錢請機作業。光張宗明的那發組,以前各家各戶養有20多頭耕作水牛,現在只剩兩頭了。
機械化耕作,“誰用誰知道,用了的都說好”。
夢想有朝一日跨省作業,山溝溝飛出個“金鐵牛”
如今,張宗明憑著他的11臺鐵農具,每年開展機種水稻服務160多畝、機耕150多畝、機收310多畝,作業輻射到東興江平。此外,他還租用村民丟荒水田坡地60余畝,種植其他經濟作物70畝。年收入達六位數。
張宗明正在那梭街上蓋起一棟樓房,三層高,一層過百平方米。
但這并不是他的目標,他的近期目標是,購置更多更先進的機械,并為它們蓋一間遮風擋雨的庫房。他的終極目標則是,率領他的合作社,走出防城港,走出廣西,挺進外省。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