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與美國小麥玉米價格對比走勢的分析
比較中美兩國小麥和玉米的價格走勢以及比價關系,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美國市場,小麥、玉米的價格走向較為同步,市場對兩者互相替代的反應較快。反觀國內,小麥常會獨立于玉米,走出屬于自己的“政策市”行情;在比價方面也存在著各自的特點。了解這些特點,對我們解讀市場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觀察美國二號軟紅冬麥和二號玉米的海灣月度價格,我們看到,1998-2012年間兩者走勢趨于一致,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正價差,其中有三個時段表現為負價差。一是2008年6-9月,其主要原因并非玉米上漲,而是“后糧食危機”時期全球糧食價格大幅回調的背景下,小麥回落幅度小于玉米,造成負價差;二是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該時間點與國內基本一致。小麥和玉米兩品種走勢趨同,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兩者價格均處于低位盤整,相較之下,玉米的抗跌性更強,導致負價差出現;2012年6月至7月,受全球持續干旱刺激,兩品種共同飆升,玉米漲幅又大于小麥,負價差維持。但自8月開始,隨著全球糧食整體下滑,前期漲勢過猛的玉米回調幅度大于小麥,兩品種倒掛關系結束。
當前兩者現貨比價再次出現倒掛,集中在3月份。盡管CBOT小麥期指有所回升,但這是市場對5月交割小麥的遠期價格的反應,現貨價格仍較為疲軟。不過,兩者價格走勢背離的持續時間較短,為2月22日至3月15日,之后比價效應發揮作用,走勢趨于一致,價差的倒掛情況也僅維持一個月。從近10多年的走勢看,小麥/玉米的比價圍繞1.2的水平波動,目前比價基本回升至1的位置,但也相對較低,意味著小麥對玉米的替代仍存在一定的比價優勢,使得小麥在需求方面受到支撐。但從兩者比價的歷史調整速度看,這樣的替代將很快得到調整,屆時麥價將得到抑制。
再對比國內小麥和玉米的價格走勢及其價差,我們發現,小麥、玉米價格走向的“背離”值得注意。以最近幾年為例,2011年全年玉米走勢彪悍,呈現大牛行情,而同期小麥卻非常低迷,除年底小幅回升之外,大部分時間不漲反跌。同樣地,去年下半年小麥行情走出低谷迎來了近半年的“春天”,玉米卻不溫不火。由于小麥、玉米在飼料需求上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兩者價差應該縮小而不是擴大,價格也應當趨于一致。
總體而言,在美國市場,小麥、玉米的價格走向較為同步,市場對兩者互相替代的反應較快。反觀國內,小麥常會獨立于玉米,走出屬于自己的“政策市”行情。
此外,從比價對均值的偏離幅度和時間看,美國小麥-玉米價差的偏離時間更短,多維持在1.2的比價值上下波動,呈收斂態勢;后者則長期處于偏離均值的狀態,呈發散式態勢,偏離的幅度較大,達到10%以上,最高者甚至達到20%,且持續時間長,意味著市場的調整較慢。
根據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于零的原理,即小麥價格下跌,將引起玉米的需求下跌,因為部分需求轉移至小麥,如此將引起玉米價格的回落。這個過程會存在一些滯后,表現為本期麥價的下降,將引起下一期玉米價格的下降,但在一個完善的市場下,兩個替代品的交叉需求彈性較高,滯后的過程不會太長,因此從較長期看來,兩者走勢仍是趨于一致的。
可以說,美國市場的小麥、玉米之間存在著較高的交叉替代彈性,但國內則不然。這表明小麥-玉米的聯動性不如預期的高,麥市仍自身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政策)為主導。在這里我們要明晰三點。
一是兩者聯動性不如預期的高,不代表沒有聯動性。沒有兩者的互相牽制,價格的背離或許會更高。但這樣的聯動性不足以成為小麥或玉米走勢的主導因素。
二是兩者的聯動上,價和量的聯動程度可能是不一致的。這表現在,盡管前兩年有一定規模(市場估算為2500萬噸)的玉米飼用需求再比價的影響下轉移至小麥,但麥價仍低迷。意味著在偏寬松的供需環境下,只要小麥需求不發生顛覆性變化,麥市將繼續走出相對獨立于玉米的行情。
三是兩者比價的傳導關系存在不對稱性。一般而言,供需格局較緊的品種受另一品種的價格影響的程度更大。具體看來,小麥價格的低迷和替代對玉米行情的抑制作用較大,而玉米的飆漲則對麥價帶動有限。2011年麥市無視玉米的飆升,持續低迷就可印證著一點。從這個角度重審我國小麥-玉米的關系,對我們判斷市場走勢有重要意義。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