秈稻米與粳稻米在國內的情況分析
秈稻米和粳稻米是最普遍食用的大米。在植物學上,稻谷屬于本科稻,屬普通栽培稻亞屬中的普通稻亞種,分為秈稻和粳稻。秈稻米由秈稻加工而成,粳稻米由粳稻加工而成。秈稻粒形較長,長度是寬度的3倍以上,扁平,茸毛短而稀,一般無芒,稻殼較薄,腹白較大,硬質粒較少,加工時易碎,出米率較低。粳稻粒形較大短,長度是寬度的2倍左右,茸毛長而密,芒較長,稻殼較厚,腹白小或沒有,硬質粒多,出米率高。秈稻米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粳稻米米粒則呈橢圓形,雖然秈稻米也有呈橢圓形狀的,但沒有粳稻米那樣圓。秈稻米和粳稻米的營養成份和口感有著很大的差別。秈稻米的蛋白質含量超過8%,粳稻米只有7%;粳稻米的膠稠度要求大于70,秈稻米只要求超過60.因此粳稻米顯然要比秈米粘得多。一般來講,秈稻米適宜做干飯,粳稻米適合做稀飯。粳稻米的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要比秈稻米少,秈稻米的膠稠度不夠,煮出來的稀飯就顯得粘性不足。消費者之所以越來越青睞粳稻米,而忽視秈稻米,主要是外觀上粳稻米晶瑩透亮,再加上生長期長,口感好,而秈稻米由于腹白大,口感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秈稻米都是如此,比如湖北省京山縣的橋米、湖南省常德地區的金健系列米、廣東省的絲苗米等等,不僅色澤晶瑩透明、而且口感好,一直廣受消費者好評,供不應求。
在我國糧食供不應求的時代,粳稻米的產量一直低于秈稻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的旺盛需求帶來了粳稻米市場的漸趨擴大。目前,兩者幾乎處于平分天地的地位。可是,傳統習慣的延續、地域的差異、生產技術條件的限制等因素,對于一個主要的、關乎幾億人口生存的糧食品種的更迭,需要極其慎重的對待。
一味地否定秈稻米,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我國南方數省幾千年種植的秈稻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功不可沒。貿然取消秈稻米的種植,不但會影響幾億農民的收入,更為嚴重的是國家的糧食安全將難以保障。
國際貿易是一把“雙刃劍”.在和平年代,某一商品不足以顯示政治屬性的時候,一國可以從一定的角度為另一國提供優惠的支持;但是,當某一商品為了政治需要的時候,會果斷地切斷至關重要的貿易渠道。因此,我們不可能將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寄希望于國際市場。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要解決秈稻米的出路問題,應從改良品質入手,提高市場競爭力。
加大研發、推廣力度,提高秈稻米品質。秈稻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市場需求。有些品種的秈稻,比如早稻,是生產米粉不可或缺的原料。我國南方數省的居民對米粉的消費情有獨鐘,如果早稻退出市場,勢必影響這些地區人民的消費。因此,對于早秈稻,要在保持一定面積、提高單產上下功夫。
占我國秈稻米絕大多數份額的是普通秈稻米。國內真正能夠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的優質秈稻米,大約只占秈稻米總產量的10%左右。國外大米沖擊國內市場的,主要是指普通秈稻米。改善這部分秈稻米品質,成為當務之急。
提高秈稻米質量,可以實行分類指導。對于常規品種的優質秈稻,可以運用提純復壯等技術,在保持其性狀的同時,提高質量;對于普通秈稻,要著重在開發新品種上做文章。要通過雜交、細胞、遺傳、航天育種等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要加大普及、推廣力度,逐步達到優質秈稻種植的全覆蓋。
加大共生共養力度,提高農民種植秈稻的收入。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優質秈稻的產量還不盡人意。如果大面積推廣,短期看將影響農民的收入。為了促進優質秈稻的推廣,可以引導農民采取共生共養技術,解決種植優質秈稻的收入問題。所謂共生共養技術,是指農民在生產優質秈稻的同時,在田間放養魚、蝦、鱉、蟹。一方面這些生物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蟲、雜草,其糞便作為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為農民增收。據我國南方,如江浙、湖廣等多省的實踐,運用共生共養技術生產優質稻,畝收入可以達到8000-9000元。不僅如此,采用這種技術生產的優質秈稻,以其綠色、有機、無公害而暢銷,并且售價遠高于一般優質秈稻。
加大粳稻的推廣力度,提高稻米總供給量。在生產技術沒有重大突破之前,優質秈稻的普遍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勢必影響我國稻谷的總產量。為了既適應人民對優質大米的需求,又不影響稻谷的總產量,近中期可以采取擴大粳稻的種植面積的辦法來解決。主產于我國北方的粳稻,近年來通過在南方的引種、培育,已經具備大面積推廣的條件。在湖北省、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廣東省、廣西省、浙江省、福建等省適宜雙季稻生產的地區,夏季生產早秈稻,秋季生產粳稻;在海南省等熱帶地區,可以大面積生產粳稻;在湖北省等水稻高產地區,可以逐步擴大粳稻的種植面積。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