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大米"折射出的是對生命安全的漠視
“鎘大米”事件再掀風波。有聲音指出繼赴港搶購奶粉后,或將引發新一輪赴港搶購大米浪潮。然而,香港法例規定,大米作為香港的法定儲備商品,攜帶超過15公斤的大米過境將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如此奈何?有專家建議,不要長期
食用一個地方出產的糧食,應該盡可能分散化購買,以降低風險。當最無奈的選擇竟成為專家無可奈何的建議,我們不得不要回望身后的土地,是什么讓我們賴以活命的糧食也在失守安全的底線?
過去,國家一直強調通過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來確保糧食安全。如今因重金屬、化工廢料、化肥農藥、農膜等各種因素,土地本身的質量在不斷被侵蝕,部分土地由于重度污染,甚至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毒地”.“毒地”的規模有多大?去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副校長羅錫文公開指出,中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或已達3億畝,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這比國家環保總署2006年公布的1.5億畝多了整整一倍。
換句話說,我們即便守住了耕地紅線,卻仍有可能保不住糧食安全。
這并非危言聳聽。我們看到,在被嚴重污染的土地上,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農民,不敢食用自己種出來的東西。一種食品是否安全,難道只能交給普通人自己去關注它從頭到尾的生產過程和憑運氣篩選了?
政府在土地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領域均有立法的方式確立監管責任,涉及“從農田一直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然而,其執行卻受到了效率低下的困擾,大部分監管依舊依靠行政命令來執行。盡管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國家食藥總局,集中負責食品安全的監管,但對于一粒大米來說,這只能監管其流通消費環節,而大米生產歸農業部門,出產土地歸國土資源系統,灌溉用水歸水利部門,而毒土地這樣的環境污染又屬于環保部門管理。這不僅使得監管信息分享和部門協作復雜化,也為官員互相推卸責任提供了條件。
更讓人焦慮與擔憂的是,已啟動7年且耗資十億元的土壤普查,至今還是秘密;毒地修復過程中污染工廠雖然搬遷了,但遺留下的大量棕色地塊未經“清毒”,很多已被建成經適房、商品房和公共設施,留下無窮后患;政府對土地污染數據諱莫如深,對修復土地的地點三緘其口--對外界來說,毒地修復是一個“黑匣子”般的神秘存在。直至去年2月21日,“毒地修復”的龍頭企業--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宣布其創業板的上市計劃,外界才得知這個新興產業,不僅項目遍布全國,還將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地方政府是毒地修復的買單者,而帶有政府色彩的公司成為項目的承接者。毒地修復的工作,不僅重復著過去發展中那“短平快”的方式,而且整個毒地修復的流程基本都沿襲著自己取樣、自己分析、自己驗收的模式。在這個缺少監督以及信息從未公開的流程里,原本直接決定我們能否保住糧食安全的毒地修復,又很可能成為一塊被各種利益攀附的“唐僧肉”.
盡管“整治國土”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規劃邁出了一步,環保部在《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其余由地方自籌。面對此前毒地修復出現的種種問題,要把土地安全與糧食安全作為中國政治社會安全與穩定的最后屏障來對待,要讓土地上的生產者、使用者、監管者都要流淌起法律與道德的血液。否則,這片生長出“鎘大米”的土地,被沉淪與毒害,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更有可能是未來。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