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面臨“產量越大 損耗越多”
記者近期在廣西、湖南采訪知道到,受糧食貯存技術落后、設備粗陋約束,倉儲環節形成的糧食損耗數量驚人:廣西年丟失糧食達13.5億公斤左右,相當于170萬畝的產值;湖南每年因而貯存不妥形成的丟踐約20億公斤。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土壤肥美,一畝地兩季年產稻谷可達1000公斤以上。但是,與高產值并存的卻是高損耗。有栽培大戶反映,因短少暴曬場所和倉儲設備,每年霉掉的和被老鼠吃掉的糧食約占糧食總產值的兩成。
每年農忙時節,漢壽縣大南湖鄉栽培大戶孫文賢幾乎沒有睡覺時間,但仍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數十萬公斤稻谷悉數暴曬結束。加上短少場所,曬稻谷變成一件麻煩事。他說,當地最大一塊曬坪面積只要2畝,一次最多能曬1萬多公斤稻谷。“特別秋冬時節陰雨氣候多,一旦壞氣候繼續時間長,稻谷暴曬就變成大疑問。”
記者知道到,“產值越多,丟失越大”變成不少栽培大戶頭疼的疑問。大南湖鄉農人宋連發上一年9月貯存了1萬多公斤稻谷,因遭鼠患,半年多時間里就丟失了150公斤。宋連發家的“糧倉”在自家老房子內,兩扇門都是木頭原料,被老鼠咬穿的洞有拳頭巨細,打包好的稻谷散落一地。
記者在廣西一些縣區造訪知道到,底層不少糧庫設備落后,一些糧庫乃至修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影響糧食存儲安全。興業縣現有14個糧庫,其間10多個糧所坐落城鎮上。興業縣糧食儲藏辦理公司司理王永廣通知記者,他每個星期都要到各個城鎮查看糧食存儲狀況,“每到一個糧庫都要進行溫度、霉變、蟲災等目標查看,作業量大。”
廣西糧食局關聯負責人介紹,因地處南邊高溫高濕地帶,糧食貯存環境惡劣,蟲、霉、鼠害及禽畜取食表象嚴峻,糧食產后丟失數量無窮。據統計,廣西的農戶糧食產后因貯存不妥的丟失率高達9.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年丟失糧食達13.5億公斤左右,年經濟丟失40.5億元。
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于2010年正式發動農戶科學儲糧專項作業,經過中心、當地補助和農戶自籌相結合的方法為農戶締造小型鐵皮糧倉。專家建議,還應進一步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經過采用領先的烘干設備、改進存儲等方法,削減糧食損耗。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國糧油儀器在線)部分新聞轉載自網絡,其目的是為給用戶分享傳遞更多知識信息,不代表贊同其文章的觀點內容,不對文章的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