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最低收購新規推出無實際進展的原因分析
糧油儀器在線新聞在線小組從中儲糧獲悉,國家將不完善粒20%以內的等內小麥列入最低收購價收購范圍已將近20天,但對此河南省等北方市場卻反應平淡,各托市收購庫點基本沒有收購進展。
今年新麥收獲上市期間,部分主產區連續遭遇強降雨,小麥出現倒伏、生芽等情況,不完善粒明顯增多。7月9日,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對包括我省信陽、南陽、周口、駐馬店、漯河、許昌、平頂山等市在內的部分主產區放寬最低保護價收購標準,將不完善粒20%以內的等內小麥列入最低收購價收購范圍,同時采取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收購,多渠道消化,以降低農民損失,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對其中一部分品質下降嚴重的小麥要指定并組織部分具有一定規模、具備較高管理水平的酒精、飼料、養殖等企業定向收購。對于參與不完善粒超標小麥收購、符合貸款條件的各類企業,當地農業發展銀行要積極提供收購資金支持。
盡管放寬了收購標準,但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各托市收購庫點雖然敞開收購,但基本上沒有進展。原因何在呢?
易達研究院副院長柴寧認為,在政策出臺之前,有部分不完善粒小麥已經流通到市場了,因為今年小麥不全是芽麥,還有些是剛開始萌動的小麥,部分企業可以直接使用。鄧州市張村鎮農民劉晴雪告訴記者,收獲的小麥在前期就已經以1.06元/斤的價格賣出去了。另外,柴寧說,現在小麥價格處于高位,市場上的不完善粒小麥價格和政策收購價差不多,這也是導致農民惜售的重要原因。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托市收購最晚到9月30日結束,后市小麥價格或許還有波動,農民還是應該抓住政策機遇,及時將超標小麥賣出。同時,他建議相關部門指導農民搞好小麥晾曬和整理,盡量降低不完善粒含量;積極向農民宣傳相關科學知識,避免農民使用霉變小麥飼養家畜,防止造成新的損失。如果農民對自家小麥質量沒把握,可以采用小麥容重器,對自家小麥進行測定后以便決定是主動賣出還是繼續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