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糧食局:逐步實現糧食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糧油儀器網記者了解到,四平市糧食局及時轉變糧食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提高糧食流通管理水平,逐步實現糧食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在近日記者對市糧食局局長寇春生的專訪中,寇春生表示,糧食流通工作,要按照“底線思維”方法,把政策措施考慮得更周全,把各項工作做得更扎實,沉著應對當前,科學謀劃長遠,始終把握住糧食流通工作的主動權。
寇春生介紹說,以“大糧食、大市場、大流通、大產業”的理念為指導,推進改革創新,努力轉變糧食經濟發展方式,啟動實施“糧安工程”,著力提升糧食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著力構建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糧食現代物流體系、糧食市場體系、糧食行政執法體系,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切實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切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系統在服務、產業、品牌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著眼糧食產業的轉型升級,四平市糧食局把眼界放得更遠。寇春生介紹說,為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糧食系統的轉型升級,我們著力改革創新,組建四平區域性集團公司,重點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合作與重組,促進資產優化組合。市區以直屬國有購銷企業為主體,組建四平糧食集團有限公司,主要承擔糧食儲備、政府宏觀調控、市場化糧食收購和軍糧供應、救災糧發放等工作任務,打造區域性的國有糧食集團,發揮其帶動全市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不斷提高國有糧食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控制力。與此同時,加快物流建設,打造四平糧食物流節點。寇春生介紹說,搶抓國家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戰略機遇,以國家實施“糧安工程”為依托,加快四平糧食物流節點建設,打通糧食運輸快速通道。依據我市糧食資源及交通樞紐優勢,建設現代化物流產業,努力實現糧食物流通道的儲、運、裝、卸及整個物流環節供應鏈管理,全力打造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集散地,形成四通八達、輻射周邊14個縣(市),150多個鄉(鎮)的糧食運輸網絡。結合“糧安工程”規劃和鐵路部門糧食戰略裝車點建設規劃,規劃建設四平市糧食集團物流園區等項目5個,建設倉容29萬噸,建成后年中轉能力達到137萬噸。還要加強宏觀調控,提升區域糧油批發市場綜合服務功能。要堅持“五位一體”推進,加強儲備、網點、預警、應急、購銷平臺5項建設,充分發揮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載體的作用,提高糧食應急保障水平。同時,深入探索主食產業化發展模式,開展“放心糧油”工程,豐富城鄉居民主食供應。搭建購銷平臺,幫助企業牽線搭橋,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維護國家糧食總量平衡。
為加快推動糧食產業的轉型升級,市糧食局加強品牌培育,寇春生告訴記者,全市共有糧食加工企業67戶,年加工玉米能力350萬噸,年加工大米能力96萬噸,年加工大豆能力106萬噸,成為區域性糧食收購市場價格的重要支撐力量,為解決農民“賣糧難”、緩解收儲壓力、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但是,大多數玉米加工企業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能力差;大米加工企業多、規模小、品牌雜,品牌大米產量小,市場占有率低,知名度差;粗糧雜糧以原料形式外銷多,產成品特別是名牌產品數量少。我市的糧食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產量優勢沒有轉化成產業優勢,價值優勢沒有轉化成價格優勢。為此,要把“玉米做深、大米做優、粗糧做細、雜糧做精” 作為謀劃推動四平產業化發展的總體思路,采取政府主導、項目帶動、協會推進、市場運作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龍頭企業,結合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種植,擴大綠色、有機糧食生產,打造四平特色糧食品牌,提高市場占用率。爭取通過3至5年的努力,把玉米的“黃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粗糧雜糧的“健康名片”推向全國。
對下步工作,寇春生有更多的打算。他說,要借助9月份“全國玉米產業高峰論壇暨產銷對接會”在平召開的有利契機,向全國同行業推廣四平的糧食品牌,提升四平區域產銷水平;要借助8月下旬中糧協換屆年會的平臺,向全國329個知名糧企推介四平和糧食以及深加工產業,并繼續抓好國有糧食企業改制重組、積極跟進國家“糧安工程”投資項目建設、做好糧食收購和積極推進四平特色糧食品牌建設四項重點工作,推動“四平糧食”走向全國。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國糧油儀器在線)部分新聞轉載自網絡,其目的是為給用戶分享傳遞更多知識信息,不代表贊同其文章的觀點內容,不對文章的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