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九年連續增長的背后面臨真正考驗
中國糧油儀器網報道,在經歷“九年連續增產”后,北澇南旱和極端高溫天氣正在考驗中國糧食生產。
8月以來,中國南方出現較大范圍的持續高溫干旱,而水稻和玉米主產區東北三省發生洪澇災害,給中國糧食增產蒙上陰影。農業專家擔心,中國糧食連續九年增產的勢頭或將逆轉。上半年中國進口糧食增加較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8月16日(上周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安排落實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重災區及時改種補種,大力推進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統防統治。同時,做好應對夏秋冬連旱的準備,“力奪全年糧食豐收”。
第二天是周六。農業部在湖北召開南方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現場會,希望從“蟲口奪糧”,把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總體控制在5%以下。農業部信息顯示,今年中國南方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和紋枯病等重大病蟲發生率重于上年和常年。
中國夏糧同比略有增加。但是,關鍵還是看秋糧。中國的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而南方中晚稻,常年總產約2500億斤,占全國稻谷總產量的63%,占全國秋糧的30%。
過去九年,中國糧食實現連年增產。除了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自給率達95%以上。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對財新記者指出:“目前,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甚至低迷的背景下,中央已把糧食生產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目的是為了降低糧食供應的經濟社會風險。”
與南方的干旱形成對比的是,東北三省自8月14日以來遭遇洪澇、風雹等災害。8月16日,黑龍江省啟動I級響應,應對松花江、嫩江和黑龍江嚴峻的洪澇災害。據民政部消息,黑吉遼三省農作物受災面積742千公頃,絕收240.9千公頃。
此外,“尤特”臺風及其殘留云系,造成廣西近30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和湖南省1680萬畝(約合1120千公頃)農作物受旱。
習銀生對財新記者表示,北方洪澇災害對糧食產量影響不會很大,而華東、中南省區干旱可能會對玉米、棉花、花生等旱地作物產量造成較大影響,但對水稻等灌溉作物影響有限。“今年中國糧食產量與2012年持平的可能性較高。”
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25日報道,7月中旬,美國農業部(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把中國2013-2014作物年度中的小麥進口預期上調1倍多,從350萬噸增至800萬噸,并引發國際期貨市場對中國2013年糧食產量的猜測。
美國農業部表示,上調中國小麥進口量預期,是因為中國的反常降雨損害了中國河南、山東及湖北的小麥收成。這一最新預測是1995-1996年度以來的最高值,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僅次于埃及的第二大小麥進口國。
對此,小麥專家、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研究員劉正敏告訴財新記者,雖然中國存在一定結構性的新增需求——即進口以優質麥為主,但她依然認為,美國農業部上述預測顯得有些高。她表示,今年夏糧小麥收購基本結束,不大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局面。
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國2013年夏糧總產量13189萬噸(2638億斤),比上年增產196萬噸(39億斤),增幅僅為1.5%。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國糧油儀器在線)部分新聞轉載自網絡,其目的是為給用戶分享傳遞更多知識信息,不代表贊同其文章的觀點內容,不對文章的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