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季中秈稻上市 稻市供給壓力增大
進入九月份,南方稻谷主產區新季的中秈稻正陸續收割上市,由于中稻生長期產區天氣狀況適宜,降水充沛,今年新稻質量總體向好。當前中秈稻收購緩慢進行中,收購主體以糧庫為主。隨著大中院校開學以及中秋、國慶“雙節”來臨,稻米市場購銷趨于活躍,加工企業開始采購新季的優質中稻,然而,在加工利潤微薄和進口米影響下,大米企業新稻收購仍較為謹慎,中秈稻價格呈弱勢運行。
據監測,湖南岳陽15年產中稻黃華占企業收130-135元/百斤;常德中稻黃華占企業收132-138元/百斤;衡陽中稻黃華占企業收132-138元/百斤;湖北黃岡黃華占企業收133-138元/百斤。由于收購主體的不同,新季優質中秈稻收購價差約3-6元/百斤。
政策性拍賣小高峰已過,成交率下滑明顯
新季中晚秈稻仍未大量上市,稻谷市場目前仍以政策性競拍為購銷風向標。總體來看,截至9月1日,政策性中晚秈稻拍賣成交率在保持整體低位平穩趨勢的同時,局部已經歷一輪成交高峰,在近兩個月購銷走緩,成交率步入下滑通道。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2月12日至9月1日,我國共舉行政策性稻谷拍賣28次,平均投放量為131.84萬噸,均成交量為4.19萬噸,均成交率2.92%。其中,6月30日中晚秈稻實際成交量17.05萬噸,成交率12.58%,創下年內最高值。這主要是因為,6月16日起,2014年產中晚秈稻投放市場,稻谷質量優于陳稻,用途更加廣泛,且填補了市場上的新稻緊缺,一時成為企業爭相競拍的對象。6月份以來,2014年產中晚秈稻成交率遠高于同期競拍的2013年產中晚秈稻,兩者平均成交率分別為0.54%和19.42%。然而,隨著2014年產中晚秈稻持續投放市場已兩月有余,企業采購速度逐步放慢,促使近月來拍賣成交率顯著下滑。
盡管政策性稻谷拍賣小高峰已過,但不難看出,政策性拍賣與市場需求的迎合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交結果。業內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在供給寬松格局下,稻谷輪換工作的執行愈加艱難。輪換稻谷為3年以上的陳稻,即使收入庫時質量好,但經過三年的存放,在質量和使用途徑上都不如新稻,因而在輪出時到處遇冷。若在供給偏緊時,可適量投放新季稻谷入市,不僅能緩解市場壓力,激活稻谷購銷,也可實現物盡其用,減少虧損。
中晚秈稻自1月份受2014年托市收購政策、“一號文件”以及春節備貨旺季等因素提振創出年內次高峰后,由于隨之而來的春節長假、托市結束等影響,2月份開機率低且購銷清淡,價格逐步下跌。3-6月,一方面年初進口米數量銳減,緩解了低價進口米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托市收購了大量2014年產稻谷,市場上流通的稻谷數量減少,尤其是優質稻谷供應趨緊推升了稻谷價格;此外,端午節備貨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稻米消費,令中晚秈稻價格在6月達到上半年最高值。根據往年經驗,6-8月為中晚秈稻青黃不接的時期,稻谷價格在此階段會形成筑底反彈的走勢。然而,縱觀今年走勢,國內中晚秈稻價格在6-8月間卻呈現持續走低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是陳稻大量投放市場,供給過剩局面加劇,打壓稻谷價格;二是消費淡季,終端需求持續低迷,市場無利好因素;三是進口米大量涌入,價差優勢明顯,大米摻兌現象普遍,加工企業利潤微薄,開機率不斷下跌。
展望后市,雖然目前政策性稻谷拍賣暫停,但前期的持續競拍與低成交率顯示了市場供需的不平衡,隨著新季中秈稻的大量上市,后期稻谷供給壓力繼續加大;需求方面,雖然有“雙節”利好刺激,但在總體供過于求的背景下,預計在晚秈稻上市前,國內中晚秈稻市場仍將處于下滑區間,價格料保持穩中偏弱走勢。
掃微信二維碼,每天最新農業儀器資訊自動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