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供需平衡“三量”應同步增長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2015年糧食產量的公告,數據表明,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幅度2.4%。
糧食增產本是可喜之事,但在前兩天舉辦的全國產糧大縣投資創新高端論壇上,農業專家們卻普遍表示了對今后穩糧增收的擔憂。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在我國糧食實現連年增長之后,一些地方和部門出現了忽視糧食生產、減少農業投入的苗頭傾向,特別是進入秋天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區玉米、小麥價格呈現出不同程度下跌,已影響到農民明年種糧的積極性和意愿。如若再有自然災害等抑制糧食增長的因素出現,將極可能逆轉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的良好勢頭。
糧穩則天下安,但是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呈現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很多地區糧食生產出來后都被存放在國庫中,甚至有部分糧食最終變成陳化糧而被丟棄。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要加大糧食生產和投入力度呢?
對此,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任常青指出,我國糧食消耗量其實是在逐年遞增的,因此保障糧食生產的穩定性仍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首要前提。
任常青:今年是比較特殊的,因為今年的糧食價格下跌,出現了收購和銷售之間的價格方面的倒掛,有些糧食就出不去,這可能是市場因素影響了需求方面的減少。
現在來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12年增加,已經說明我們的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性還是比較高,但是從長遠來看,穩定性還是需要加強的,遇到不好的天氣,也能夠使糧食產量得到保證。
盡管現在“三量齊升”,但是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我們必須還得把生產量提上去。因為從大方面來說,如果生產量保持微小的增長,或者保持平衡,那么主要還是要靠進口,靠儲藏。把每年產能的一部分作為儲藏,另外有一部分進口。所以總的需求和總的供給之間要達到均衡,“三量”還是必須要同步增長的。因為需求必須要由“三量”來供應的。
對于農民來講,生產糧食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換取經濟效益,可當前我國800個產量大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卻超過100個,還有不少產糧大縣同時是經濟窮縣、財政小縣,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的“糧財倒掛”現象十分明顯。改變,成為當務之急。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輪結構調整,此時更需要警惕農民和市場所謂“壓低產量”的想法。資料顯示,1985年我國曾進行了第一次農業結構調整,隨后出現了糧食產量連續五年徘徊的局面,最后造成了供應不足、糧價連續上漲的結果。1998年起,我國糧食生產進行第二次結構調整,農民種糧意愿再次下降,糧食播種面積連續6年減少。2003年恰逢全國持續高溫和嚴重天氣災害,當年全國糧食大幅度減產。
在這種背景下,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三次調整,到底還要不要進行?如何避免前車之鑒?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任常青認為,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增加農業的附加值,以利潤來穩農心! ∪纬G啵哼是要對糧食主產區加強政府的財政投入,一是,對農業生產方面,生產能力提高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大投資力度;二是,糧食主產區可以通過發展綠色產業,把“一二三產業”作為產業鏈,糧食主產區還是可以通過加工、銷售等方面提高糧食的附加值,通過市場的力量,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增加農業的附加值。
現在生產成本已經是很高了,原因是勞動力成本比較高,土地成本也比較高,帶來了農業生產競爭力較差、較低,F在勞動力成本降低比較困難。土地的租金一年比一年高,這就是使得糧食生產的成本基數很難降下來。
那么現在要做的就是,一方面通過規模經營來提高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成本降下來,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進步,需要包括優良品種,先進耕作技術,農業機械等方面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成本。
掃微信二維碼,每天最新農業儀器資訊自動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