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立法護土 讓“湖北糧”等同放心糧
來源: http://www.radiant-cloud.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6-04-19 閱讀次
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5年位居全國前列。為加強源頭護衛,省人大出臺全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
湖北揚魚米之鄉優勢,努力提升農產品質與量,讓更多人“吃湖北糧、喝長江水、品荊楚味”。2011年以來,湖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5年位居全國前列。食以糧為源,糧以土為基。為呵護荊楚沃土,從源頭守住農產品安全保障線,我省今年出臺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構建最嚴格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有件事讓荊楚農業工作者引以為傲——農業部連續5年來信感謝湖北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所做的貢獻。
2011年至2015年,農業部對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數據,總體合格率均在98.5%以上,連續五年位居全國前列;今年第一季度,監測合格率達到99.1%,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成績背后,源于省委省政府對農產品安全執行“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唯有凈土,才有潔食。為從源頭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今年2月1日,經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我省出臺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該條例是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
法律,是最深層次的制度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條例以嚴格的禁止性措施,要求行政首長擔負起土壤污染防治責任,并實行土壤環境損害責任追究。
在監利縣的鄉村,時常可以看到騎著電動垃圾清運車的保潔員,穿行在村莊,收集門前的垃圾。
“主干道一天一清掃,生活垃圾一周清運兩次。”紅聯村村支書楊軍華介紹,村里聘請保潔員定期清運垃圾,確保整村長效保潔。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監利,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直是個頑疾。垃圾亂堆放,這不僅擠占寶貴的耕地,而且污染土地。
該縣引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過“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模式,全域解決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等難題。3月17日,投資1.9億元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工程竣工。
垃圾無害化處理,是貫徹落實《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的一個具體措施。
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正是早茄成熟上市的季節,18日,云夢縣隔蒲潭鎮和平村村民龍海強告訴記者,種了4畝大棚茄子,每畝預計收1萬多斤,純收1萬多元肯定沒問題。
這片土地,如今帶給他的,是豐收的喜悅。而五年前,卻是鉆心的痛。2011年,他種的茄子,植株矮小又枯萎,產量很低。在縣農業局的指導下,龍海強和村民們往菜地里施生石灰調節土壤酸堿平衡,同時減少化肥使用量,并嘗試使用微生物肥料。2015年,蔬菜生長受阻癥狀顯著緩解,今年完全消除。“我們只施有機肥,不打化學農藥。如果蟲子實在太多,就用生物農藥或植物農藥。”南漳縣清河農場雷家巷村48歲的農民余仁國,一邊拔麥田里的雜草,一邊介紹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方式。襄陽打造有機農谷,涵蓋該市的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等縣市,規劃建設總面積達10667.07平方公里。
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五峰、江夏、云夢、潛江、松滋五縣(市、區)被農業部確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縣。去年,這5個地方農產品合格率均達到100%。
我省土壤的底色究竟怎樣?省農業廳環保站站長甘小澤介紹,我省利用農業部、財政部項目資金,組織千余名科研人員,于去年底在全省5700多萬畝耕地中完成取樣6.2萬余個,平均每920畝取樣一個。目前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檢測分析,屆時將根據分析匯總結果,“宜糧則糧、宜林則林”,針對性采取措施,對土壤分級管理,將《條例》精神落到實處。
上一篇:“放心糧油”網點將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