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副食品補貼30年不變,市糧食局:在社保體系內解決
來源: http://www.radiant-cloud.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6-05-10 閱讀次
上海對城鎮居民發放豬肉等副食品價格補貼政策(簡稱“副補”),自1985年4月執行至今已有30余年。隨著經濟體制轉變和社會發展,這項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物價補貼政策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現狀。
“這30年中,居民的年均收入從當年的1159元漲至目前的年均65419元,物價水平也在不斷上漲,而副補的發放標準卻還是停留在30年前的標準上,即每人每月8元。”市人大代表、上海峻記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閔行區人大常委會委員陳峻認為,這一標準與工資的增長幅度和物價指數增長不相匹配,急需加以完善。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記者了解到,這份關于進一步完善“副食品價格補貼”政策的建議近日得到承辦部門的最新答復。
補助對象只進不出
據悉,1996年上海市政府對副食品價格補貼政策曾作出調整,由普遍補改為重點補、特殊補,發放對象主要有四類:一是1979年底以前出生的失業無業居民;二是辦進本市戶籍的外省市離退休居民;三是部分少數民族居民;四是1980年至1995年出生的持幫困糧油供應卡的非在職居民。截至2015年底,發放對象約100萬人。
“1985年,8元可以買6.2斤雞蛋、40斤粳米、4.5斤豬肉,而到了2014年,8元只能買2斤雞蛋、2.7斤粳米、0.8斤豬肉。”在陳峻看來,每月8元的發放標準對生活困難確實需要經濟補助的對象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由于補助標準低,補助對象的準入和準出制度一直沒有嚴格執行,基本上只有進而沒有出,所以發放的對象也越來越多,比如閔行區約有68254人。
“一方面要提高補貼標準,另一方面要完善準入準出制度。”陳峻建議,結合當前的年均收入水平和物價指數,建議由當前的每人每月8元/月,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月。提高補助標準后,對補助對象進行嚴格核準,同時要加強與民政等相關部門的信息互通,不符合條件的及時調出,及時調整補助對象。
標準提高在社保體系內研究解決
“從本市實施情況來看,正如陳峻代表所分析的,補助對象準入和準出制度沒有嚴格執行、各部門補貼政策受益群體差別不大等問題和矛盾比較突出。” 市糧食局坦言。
市糧食局表示,依據調研情況,副補與本市幫困、退休回滬補助等其他補助政策在政策內容、領取對象等方面存在交叉。同時,本市已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認為副補單項補貼標準的提高應在社會保障體系內研究解決。”
據悉,市政府曾召開副補政策協調專題會議,明確改革的指導意見: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在補貼標準、補貼對象不變的前提下完善副補政策;二要建立補貼對象核查清退機制,加強申領副補對象的信息核對,及時清退不符合政策的補貼對象;三要歸并補貼發放方式,按照“分步分類”的原則,逐漸統籌補貼發放方式,適時將本市副補與其他補貼政策的重疊部分對象進行歸并,納入其他相關補貼政策統籌發放。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推進中。
建立核查清退機制
陳峻還注意到,每年的1-3月是發放補助的集中期,居民排長隊現象嚴重,且時常有過期未領人員前來要求補領,與工作人員吵架現象時有發生,對發放單位和工作人員造成極大壓力。
這與發放形式有關。由于年補助標準不超過100元,而銀行卡領取的最低額不得少于100元,采取銀行卡放發的方式無法全面推進,很多地方采用現金發放的方式,一年發放一次,過期不補發。所以,排隊現象嚴重。
陳峻認為,補助標準提高后可以通過銀行卡方式發放,節約人力,減輕窗口發放人員的工作量。
市糧食局表示,隨著用工養老制度調整變化,人戶分離情況日益突出,考慮方便居民領取補貼,政策執行部門就副補管理、發放方式等作了一系列梳理和調整。主要是從依糧籍管理調整為依戶籍管理,發放支票調整為發放現金,季度領取調整為年度領取,糧管所發放調整為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發放。
據了解,本市已逐步試點推進副補進銀行卡發放,待社保卡金融功能完善后,全市統一推進副補進社保卡發放的工作方案。到目前為止,除原靜安、金山、嘉定、奉賢四區尚未啟動副補進銀行卡工作外,其他區縣均有部分街道實施或已啟動該項工作。
市糧食局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建立核查清退機制完善副補準入準出政策,通過全面推進副補進卡發放、全市通兌等工作進一步方便居民領取補貼,并順應本市社保體系不斷完善的發展趨勢,積極推進政策歸并改革。
下一篇:農業科技護航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