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農利益就是保障糧食安全
來源: http://www.radiant-cloud.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6-06-27 閱讀次
當前一些產糧省份冬小麥產量、價格雙雙下跌。一些農民算賬發現,辛辛苦苦一季,按市價銷售小麥很可能不夠本錢。而市價又受制于小麥質量,糧食企業如果高價收糧,很可能大虧。農為國本,糧系民生,在政策托市不見效或暫無托市時,各地黨委政府應一把手力抓,籌集財力,想出新辦法,替農民分擔損失,共濟時艱。
表面上看,小麥價格下跌是市場問題,一些地方領導會以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為由,覺得責任都是糧食企業的。實際上,地方糧食企業回旋余地很小,虧損數十萬元就會傷筋動骨;小麥保險對農民的賠付也微乎其微,這些辦法一旦失靈,就迫切需要相關各方拿出新招。
首先,要正視和調控工業投資和“三農”投入的均衡。政府部門必須有所作為,給種糧農民以切實幫助。工業投資對地方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依靠工業投資帶起來的地方經濟,也要為“三農”留足空間。政府的手反哺農業、扶助農民,才是城鄉工農均衡發展的具體體現。
其次,要幫助糧食企業進入信息化時代,進入現代市場。要運用好糧食期貨等價格預售手段,把農民種植風險分攤到社會資本上,讓社會適當肩負起反哺糧源、培育上游的責任。
此外,相關行業也不能只算經濟賬。誠然當前國際糧價一路走低,進口小麥質優價廉,但要實現國內糧食安全就必須給國內糧食尋找出路。只有市場購買旺盛,糧食企業才能大膽收購,種糧農民利益才能得到保證。因此,在流通渠道要為國產糧提供保護,不能任由進口糧拉低糧價。
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廣大農民為此做出巨大貢獻。只有種糧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經濟的根基才穩固。當下,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和農民攜手共創美好生活,各級相關部門和社會民眾責無旁貸。
上一篇:“上糧下漁”開出扶貧良方
下一篇:“價補分離”攻堅糧食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