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價格將出現回調 促糧農增收更應穩定糧價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20-09-04 閱讀次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糧食價格波動事關民生,因此,有必要時時察勢并適時調整政策走向穩定需求。
近期,糧食價格出現回調。截止到8月28日當周,大商所玉米期貨價格下跌33元/噸,周跌幅為1.67%,與之相對應的現貨收購價也開始下調。同時,前期在玉米漲價中獲益的小麥,在最近一段時間業已開始回調。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在秋收到來之際,受多重因素影響,糧食價格會出現波動回調,但總體來上將會趨于穩定,國家亦會加強監控市場及時調控庫存穩定糧食市場。
糧食價格會出現回調但幅度不大
自今年3月以來,玉米價格漲幅就超過20%,6月以來,小麥價格也呈現上漲趨勢。不過,近日有了新變化。在8月20日結束的臨儲玉米拍賣第13期拍賣會上,平均成交價為1959元/噸,與7月份相比有所下降,而玉米的零售價會受到臨儲拍賣的影響。且農業農村部追蹤的農產品價格變化數據顯示,8月28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1.85,比前一天下降0.03個點。總體來說,即糧食價格開始出現下調。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前期社會大眾對市場的誤讀、誤解導致了糧食價格預期上漲,再加上部分地區農民惜售、貿易商囤積糧食,導致糧食價格出現上漲,現在出現了下跌其實是市場的真實反應。
然而,糧價火爆的行情并不會一直持續,或許從9月份開始,不管玉米還是大豆,其價格都將迎來新一輪的下跌。
“9月份,隨著秋收的到來,局部地區或者個別的糧食種類會出現價格回調,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平穩的,因為穩定糧食價格‘力量’還是很強的。”李國祥說。
自2018年以來,國內糧食的人均持有量已經達到472公斤,遠遠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標準線。不但如此,國內的糧食儲備也令人心安,三大主糧的庫存消費比也高于國際糧農組織17%—18%的安全標準線。可以說,我國的糧食儲備,即便是處于極端時期時,也是足以自給自足的。
不過,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內糧食價格并不具備大幅下跌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韓楊認為,短期內糧食價格走勢還是看需求變化。
她說,“國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前期受需求抑制略有影響的豬肉等肉類消費需求在快速恢復,豬肉產能的快速提升和加工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下游需求帶動產業鏈上游的原料——飼用玉米和工業用途玉米消費增加,影響了近期價格變動,但消費需求的實際增加量是相對平穩的。”
促糧農增收是穩定糧價的應有之策
“谷貴傷民,谷賤傷農。”秋收到來之際,糧農的收益影響幾何?又如何進一步穩定糧食價格,保障大眾所需呢?
韓楊表示,近年來,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都在上漲,增加了種糧成本,糧食價格一直在低位平穩運行,農民種糧凈收益在成本和價格之間兩頭壓縮。盡管國家為了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調動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等,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但種糧農民收入增長更主要依靠市場的變化。
在李國祥看來,今年的玉米價格應該會比去年高,就算是出現回調也應該好于去年。“建議糧農們在秋糧上市后,價格合適就抓緊賣。避免之后出現更大的價格波動,蒙受損失。”
而想要提升糧農收益,韓楊認為,關鍵在于對農民的支持。
第一,可以思考在符合WTO規則情況下,探索加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或者是種糧產業的支持力度,合理利用規則加大對農民的支持。
第二,從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體系來看,將社會服務體系做得更到位,對農民的服務支持可以從公共服務或者生產服務體系入手支持。
第三,在產業鏈上下游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處于產業鏈最底端的種糧農民賺取更多的收益。
韓楊建議,“以往農民可以組建合作社的方式集中買賣農資、農產品農業服務等提高議價能力,也有農民集體入股下游企業依靠下游企業的分紅或者是下游企業直接與農戶簽訂購銷訂單等方式,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可以有效規避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穩定保障農民收益。也可以對那些帶動農戶、與農戶有購銷關系或者入股關系的企業給予一些政策性的金融信貸、保險等支持措施,這有助于激勵企業帶動種糧農民共同規避市場風險,也能一定程度保障糧農的收益。”
她強調,提升糧農利益是保持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根本,才能促進市場供需平衡,進而穩定糧食價格,更好地保障民生所需。
近期,糧食價格出現回調。截止到8月28日當周,大商所玉米期貨價格下跌33元/噸,周跌幅為1.67%,與之相對應的現貨收購價也開始下調。同時,前期在玉米漲價中獲益的小麥,在最近一段時間業已開始回調。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在秋收到來之際,受多重因素影響,糧食價格會出現波動回調,但總體來上將會趨于穩定,國家亦會加強監控市場及時調控庫存穩定糧食市場。
糧食價格會出現回調但幅度不大
自今年3月以來,玉米價格漲幅就超過20%,6月以來,小麥價格也呈現上漲趨勢。不過,近日有了新變化。在8月20日結束的臨儲玉米拍賣第13期拍賣會上,平均成交價為1959元/噸,與7月份相比有所下降,而玉米的零售價會受到臨儲拍賣的影響。且農業農村部追蹤的農產品價格變化數據顯示,8月28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1.85,比前一天下降0.03個點。總體來說,即糧食價格開始出現下調。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前期社會大眾對市場的誤讀、誤解導致了糧食價格預期上漲,再加上部分地區農民惜售、貿易商囤積糧食,導致糧食價格出現上漲,現在出現了下跌其實是市場的真實反應。
然而,糧價火爆的行情并不會一直持續,或許從9月份開始,不管玉米還是大豆,其價格都將迎來新一輪的下跌。
“9月份,隨著秋收的到來,局部地區或者個別的糧食種類會出現價格回調,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平穩的,因為穩定糧食價格‘力量’還是很強的。”李國祥說。
自2018年以來,國內糧食的人均持有量已經達到472公斤,遠遠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標準線。不但如此,國內的糧食儲備也令人心安,三大主糧的庫存消費比也高于國際糧農組織17%—18%的安全標準線。可以說,我國的糧食儲備,即便是處于極端時期時,也是足以自給自足的。
不過,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內糧食價格并不具備大幅下跌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韓楊認為,短期內糧食價格走勢還是看需求變化。
她說,“國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前期受需求抑制略有影響的豬肉等肉類消費需求在快速恢復,豬肉產能的快速提升和加工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下游需求帶動產業鏈上游的原料——飼用玉米和工業用途玉米消費增加,影響了近期價格變動,但消費需求的實際增加量是相對平穩的。”
促糧農增收是穩定糧價的應有之策
“谷貴傷民,谷賤傷農。”秋收到來之際,糧農的收益影響幾何?又如何進一步穩定糧食價格,保障大眾所需呢?
韓楊表示,近年來,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都在上漲,增加了種糧成本,糧食價格一直在低位平穩運行,農民種糧凈收益在成本和價格之間兩頭壓縮。盡管國家為了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調動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等,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但種糧農民收入增長更主要依靠市場的變化。
在李國祥看來,今年的玉米價格應該會比去年高,就算是出現回調也應該好于去年。“建議糧農們在秋糧上市后,價格合適就抓緊賣。避免之后出現更大的價格波動,蒙受損失。”
而想要提升糧農收益,韓楊認為,關鍵在于對農民的支持。
第一,可以思考在符合WTO規則情況下,探索加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或者是種糧產業的支持力度,合理利用規則加大對農民的支持。
第二,從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體系來看,將社會服務體系做得更到位,對農民的服務支持可以從公共服務或者生產服務體系入手支持。
第三,在產業鏈上下游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處于產業鏈最底端的種糧農民賺取更多的收益。
韓楊建議,“以往農民可以組建合作社的方式集中買賣農資、農產品農業服務等提高議價能力,也有農民集體入股下游企業依靠下游企業的分紅或者是下游企業直接與農戶簽訂購銷訂單等方式,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可以有效規避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穩定保障農民收益。也可以對那些帶動農戶、與農戶有購銷關系或者入股關系的企業給予一些政策性的金融信貸、保險等支持措施,這有助于激勵企業帶動種糧農民共同規避市場風險,也能一定程度保障糧農的收益。”
她強調,提升糧農利益是保持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根本,才能促進市場供需平衡,進而穩定糧食價格,更好地保障民生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