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全產業鏈節糧減損,應對全球糧食危機
來源: 現代服務業智庫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20-12-17 閱讀次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時強調,中方倡議適時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歡迎二十國集團成員和相關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如今,糧食減損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
糧食減損是緩解糧食供給不足,緩解糧食危機的重要途徑。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造成了世界各國恐慌屯糧,從而造成全球范圍的糧食危機。
2020年對全世界人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使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實行緊縮型糧食政策。聯合國農糧組織(FAO)高級經濟學家表示,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各國民眾和政府恐慌性囤積糧食,糧食通脹可能即將來臨,一場全球的糧食危機一觸即發�?只判酝图Z只能短暫緩解糧食危機,而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等于建設“無形良田”,世界各國應攜起手來,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一、全產業鏈糧食損失的現實情境
據糧農組織“糧食損失指數”的初步估算顯示,全球約有14%的糧食在從收獲后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損失。收獲環節是最常見的關鍵損失點,而運輸,儲備和加工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失情況。
1、糧食收割環節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估計,中國每年有超過6%的糧食在收割、運輸、儲備、加工的過程中出現損失。雖然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因為基數大,總量依然達到了約350億公斤。2020年年人均消費口糧為145公斤,這就意味著在收割階段就已經浪費了240百萬人一年的口糧。中國農業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雖然在2019年已經突破了70%大關,但是地區差異巨大。在多山地丘陵的南方,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導致了一旦豐收時節遇上了連綿的雨,來不及收割是最常見的情況。在中國,天氣狀況是導致作為主要糧食之一的小麥未能及時收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設備一應俱全,設備落后或是人工操作不專業,都依然會造成大量作物丟損。滿地稻黍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對剩余作物進行回收,相關調查顯示,僅有30.45%的農民進行撿拾。
2、糧食運輸環節
為了提升效率,將作物挑揀、入袋、裝車也往往是粗暴的過程。對于糧食生產已呈現規模性的糧食大戶和農場主來說,擁有先進的農機機械和運輸供給時較為普遍的情況,但是很多小農戶還是會采用三輪車、馬車運輸,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編織袋等包裝方式。國家糧食局科技研究院稱,造成糧食運輸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物流方式比較落后,主要以包糧運輸為主,散包糧運輸比例約為15%。包糧運輸難以實現機械化作業,造成糧食損耗大、物流效率較低、物流成本高。在包糧運輸過程中,要實行袋裝、袋運、袋卸,糧食要裝袋,有的需要開包散裝入庫,在運往加工廠的地方又要打包,在這個過程中會造成拋灑、遺留。經過這一系列的舟車勞頓,糧食損耗就足以達到驚人的5%,而國際標準是不超過2.5%。我國糧食產地細散化分布的特征,導致了我國的糧食運輸存在吞吐量散而小,難以在產地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在流通方面,糧食減損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糧食儲備環節:近年,我國糧食儲備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35%左右,遠高于FAO提出的17%到18%的糧食安全線。雖然我國的糧食儲備量較高,但這也意味著在糧食儲備環節的壓力更大。倉儲設備的陳舊老化在國內非常常見,現在還有大量始建于60年代到70年代的糧倉仍在服役中。這些糧倉儲存空間小,缺少溫控,通風等設備,又沒有先進儲存技術,發霉,蟲蛀,鼠竊的現象屢見不鮮。這隱形的浪費又是數以億計的。
3、糧食加工環節
在端上餐桌之前,糧食還要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將表皮,糊粉層通過碾削,拋光等工藝去除后,精加工的糧食在外觀,口感,加工特性上都要勝出一籌,身價倍增的同時也導致糧食損耗率最高將達到15%。據統計2018年小麥平均出粉率與20多年前相比要多消耗1400多萬噸。而在國民認清,精加工=糧食損耗+營養流失的事實之前,這樣的現象仍然會持續下去。
在二十國集團中,許多國家都存在著與我國類似的糧食損失問題,所以全產業鏈的糧食止損是二十國集團亟待解決的重要糧食安全問題。
二、全產業鏈糧食止損對策建議
一是增加糧食生產機械化投入,普及農民的知識技能。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聯合機械化收獲率,為資金不足的農戶提供更加高效的收割機械,為農民提供機械操作的相關知識。根據2018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主要農產品成本收益數據測算,若采用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減少水稻損失量2.18萬噸(相當于節約耕地4.63萬畝),減少小麥損失量22.44萬噸(相當于節約耕地59.79萬畝),合計節約兩大口糧作物損失25萬噸。據測算,僅水稻收獲環節減少的損失就可養活15.06萬人口,小麥收獲環節減少的損失可養活155.32萬人口,合計可養活170萬人口。在減少收割階段的糧食遺失率的同時,提高糧食拾遺率,發展相關技術,對遺留在土地里的糧食進行二次回收,對于回收難度較大的遺失部分嘗試可循環利用,從多方面守好糧食止損的第一道門。
二是健全糧食流通體系,采用無縫對接運輸。南糧北運”逐漸向“北糧南運”“中糧西運”轉變。“北糧南運”和“中糧西運”區域布局的形成,應根據糧食供需的變化進行流通體系的調整,減少因儲備糧不能及時運到銷區,銷區的糧食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導致的流通中的糧食損失。精簡流通中的環節,減少糧食重復包裝次數和重復檢查次數,在流通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比如,無錫糧食科技物流園區緊鄰鐵路、大運河和公路,實現公路、鐵路、水運聯網。外運來的糧食通過火車、公路、運糧船進入園區,直接入庫;出庫的糧食可以直接散裝上汽車、火車、運糧船、集裝箱,由于各環節銜接緊密,糧食損耗非常低。在運輸環節采取無縫對接,才能更有效的實現糧食減損。
三是完善糧食儲備系統,構建倉儲統一標準。應優化儲糧干燥設備,提高通風技術,開發無公害防蟲、霉、鼠新技術。推行先進實用的綠色儲糧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采用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谷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扎實推進“智能糧庫”建設,提升科學儲糧減損能力。對于仍在服役的老舊糧庫進行適當的優化改造,對全國糧庫實行統一化倉儲標準,定期進行倉儲量質檢,并保證及時糧食輪新,減少糧食入庫與出庫時的質量差別。
四是精簡糧食加工環節,提高成品率和利用率。建立健全糧油適度加工標準體系,防止過度加工造成糧食損失浪費。解決我國糧油加工過程中過度加工導致的營養素流失、蛋白質功能損傷等問題。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推進糧油加工業節糧減損行動,推廣高效低耗新技術,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原糧利用率,提高糧油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率。
愛惜糧食,不僅要做到終端的善后,還要重視前端的節源。二十國集團需秉承共享精神,努力解決糧食損失大的問題。習近平主席提出應加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提高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糧食止損不是一國之責,而是全人類的使命。我們已然在路上,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往后每一個小細節的改進,都任重而道遠。
糧食減損是緩解糧食供給不足,緩解糧食危機的重要途徑。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造成了世界各國恐慌屯糧,從而造成全球范圍的糧食危機。
2020年對全世界人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使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實行緊縮型糧食政策。聯合國農糧組織(FAO)高級經濟學家表示,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各國民眾和政府恐慌性囤積糧食,糧食通脹可能即將來臨,一場全球的糧食危機一觸即發�?只判酝图Z只能短暫緩解糧食危機,而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等于建設“無形良田”,世界各國應攜起手來,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一、全產業鏈糧食損失的現實情境
據糧農組織“糧食損失指數”的初步估算顯示,全球約有14%的糧食在從收獲后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損失。收獲環節是最常見的關鍵損失點,而運輸,儲備和加工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失情況。
1、糧食收割環節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估計,中國每年有超過6%的糧食在收割、運輸、儲備、加工的過程中出現損失。雖然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因為基數大,總量依然達到了約350億公斤。2020年年人均消費口糧為145公斤,這就意味著在收割階段就已經浪費了240百萬人一年的口糧。中國農業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雖然在2019年已經突破了70%大關,但是地區差異巨大。在多山地丘陵的南方,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導致了一旦豐收時節遇上了連綿的雨,來不及收割是最常見的情況。在中國,天氣狀況是導致作為主要糧食之一的小麥未能及時收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設備一應俱全,設備落后或是人工操作不專業,都依然會造成大量作物丟損。滿地稻黍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對剩余作物進行回收,相關調查顯示,僅有30.45%的農民進行撿拾。
2、糧食運輸環節
為了提升效率,將作物挑揀、入袋、裝車也往往是粗暴的過程。對于糧食生產已呈現規模性的糧食大戶和農場主來說,擁有先進的農機機械和運輸供給時較為普遍的情況,但是很多小農戶還是會采用三輪車、馬車運輸,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編織袋等包裝方式。國家糧食局科技研究院稱,造成糧食運輸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物流方式比較落后,主要以包糧運輸為主,散包糧運輸比例約為15%。包糧運輸難以實現機械化作業,造成糧食損耗大、物流效率較低、物流成本高。在包糧運輸過程中,要實行袋裝、袋運、袋卸,糧食要裝袋,有的需要開包散裝入庫,在運往加工廠的地方又要打包,在這個過程中會造成拋灑、遺留。經過這一系列的舟車勞頓,糧食損耗就足以達到驚人的5%,而國際標準是不超過2.5%。我國糧食產地細散化分布的特征,導致了我國的糧食運輸存在吞吐量散而小,難以在產地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在流通方面,糧食減損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糧食儲備環節:近年,我國糧食儲備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35%左右,遠高于FAO提出的17%到18%的糧食安全線。雖然我國的糧食儲備量較高,但這也意味著在糧食儲備環節的壓力更大。倉儲設備的陳舊老化在國內非常常見,現在還有大量始建于60年代到70年代的糧倉仍在服役中。這些糧倉儲存空間小,缺少溫控,通風等設備,又沒有先進儲存技術,發霉,蟲蛀,鼠竊的現象屢見不鮮。這隱形的浪費又是數以億計的。
3、糧食加工環節
在端上餐桌之前,糧食還要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將表皮,糊粉層通過碾削,拋光等工藝去除后,精加工的糧食在外觀,口感,加工特性上都要勝出一籌,身價倍增的同時也導致糧食損耗率最高將達到15%。據統計2018年小麥平均出粉率與20多年前相比要多消耗1400多萬噸。而在國民認清,精加工=糧食損耗+營養流失的事實之前,這樣的現象仍然會持續下去。
在二十國集團中,許多國家都存在著與我國類似的糧食損失問題,所以全產業鏈的糧食止損是二十國集團亟待解決的重要糧食安全問題。
二、全產業鏈糧食止損對策建議
一是增加糧食生產機械化投入,普及農民的知識技能。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聯合機械化收獲率,為資金不足的農戶提供更加高效的收割機械,為農民提供機械操作的相關知識。根據2018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主要農產品成本收益數據測算,若采用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減少水稻損失量2.18萬噸(相當于節約耕地4.63萬畝),減少小麥損失量22.44萬噸(相當于節約耕地59.79萬畝),合計節約兩大口糧作物損失25萬噸。據測算,僅水稻收獲環節減少的損失就可養活15.06萬人口,小麥收獲環節減少的損失可養活155.32萬人口,合計可養活170萬人口。在減少收割階段的糧食遺失率的同時,提高糧食拾遺率,發展相關技術,對遺留在土地里的糧食進行二次回收,對于回收難度較大的遺失部分嘗試可循環利用,從多方面守好糧食止損的第一道門。
二是健全糧食流通體系,采用無縫對接運輸。南糧北運”逐漸向“北糧南運”“中糧西運”轉變。“北糧南運”和“中糧西運”區域布局的形成,應根據糧食供需的變化進行流通體系的調整,減少因儲備糧不能及時運到銷區,銷區的糧食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導致的流通中的糧食損失。精簡流通中的環節,減少糧食重復包裝次數和重復檢查次數,在流通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比如,無錫糧食科技物流園區緊鄰鐵路、大運河和公路,實現公路、鐵路、水運聯網。外運來的糧食通過火車、公路、運糧船進入園區,直接入庫;出庫的糧食可以直接散裝上汽車、火車、運糧船、集裝箱,由于各環節銜接緊密,糧食損耗非常低。在運輸環節采取無縫對接,才能更有效的實現糧食減損。
三是完善糧食儲備系統,構建倉儲統一標準。應優化儲糧干燥設備,提高通風技術,開發無公害防蟲、霉、鼠新技術。推行先進實用的綠色儲糧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采用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谷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扎實推進“智能糧庫”建設,提升科學儲糧減損能力。對于仍在服役的老舊糧庫進行適當的優化改造,對全國糧庫實行統一化倉儲標準,定期進行倉儲量質檢,并保證及時糧食輪新,減少糧食入庫與出庫時的質量差別。
四是精簡糧食加工環節,提高成品率和利用率。建立健全糧油適度加工標準體系,防止過度加工造成糧食損失浪費。解決我國糧油加工過程中過度加工導致的營養素流失、蛋白質功能損傷等問題。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推進糧油加工業節糧減損行動,推廣高效低耗新技術,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原糧利用率,提高糧油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率。
愛惜糧食,不僅要做到終端的善后,還要重視前端的節源。二十國集團需秉承共享精神,努力解決糧食損失大的問題。習近平主席提出應加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提高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糧食止損不是一國之責,而是全人類的使命。我們已然在路上,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往后每一個小細節的改進,都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