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糧食收購資金短缺影響農民增收
來源: http://www.radiant-cloud.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5-03-17 閱讀次
糧食流通是連接糧食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農民生產的糧食只有通過流通,才能夠實現勞動價值。流通渠道是否暢通,流通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農民的增收。而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糧食收購的順暢與否,對種糧農民的增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今年的小麥收購工作中,不少主產區收購資金的短缺,已經影響到農民的增收。
今年新產小麥上市后,收購價格普遍高于最低收購價。由于沒有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作為糧食收購主渠道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得不到政策性收購貸款。出于農民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信任,很多農民還是將小麥賣到糧食收購站,但是購銷企業籌措的有限資金很快就支付完畢,不僅欠下了數額不小的農民賣糧款,而且也不敢再進行收購。本來市場價格看好,由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的主渠道不通,小麥收購處于“僵持”之中。市場意識逐步增強的農民,對于市場價格達不到預期價格就待價而沽。這樣的狀況,事實上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減少了賣糧收入。作為笨重商品,農民收獲糧食后,賣糧的環節越少越好。在糧食生產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農民收獲小麥基本上使用收割機,一個太陽的晾曬后,即可出售。可是,當糧食收購的主渠道缺乏收購資金時,有的農民缺少勞動力,或者有的急著用錢,不得不以低于正常的市場價格出售,減少了賣糧收入。
增加了賣糧支出。糧食收獲后,由于市場價格低于正常價格,農民只得將糧食放入家中。從曬場到家中,將來出售時,又從家中搬運到糧食收購站,大大增加了費用支出。這既增加了農民的勞動量,又加大了費用開支。無論對農民,還是對社會來講,都是資源的浪費。與國家提倡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兩型”社會極不相適應。
導致儲糧損失。一家一戶農民的儲糧,條件十分簡陋。我國糧食產后損失,一般在8%—10%,其中農戶儲糧損失占有很大一部分。農戶有限的儲糧條件,無法避免蟲、霉、鼠、雀等的危害。每損失一粒糧食,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的汗水;每損失一粒糧食,都會讓農民對糧食生產產生疑問。為什么我國每年有3000萬畝耕地撂荒,恐怕與糧食流通不暢不無關系。
收購資金短缺影響農民增收,由此將會產生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
影響種糧農民收入的正常增長。穩步提高種糧農民收入,是國家的一貫宗旨。在糧食主產區,種糧收入占有農民收入的不小份量。如果因為資金短缺,作為糧食流通主渠道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無法收購糧食,農民因此增加賣糧支出,勢必影響農民總收入的增長。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生產糧食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種糧農民的收益還相對降低。賣糧得不到應有的收入,種糧農民豈不是雪上加霜?
造成非正常糧食損失。建國以來,國家投入龐大的資金,直至現在仍然每年投入資金,建設了標準糧食倉庫,可是因為收購資金短缺,農民生產的商品糧食不能夠收購進來儲存。不但造成國有資產浪費,也造成儲糧損失。我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500億公斤中,就有相當部分是農民的儲糧損失。“十二五”期間我國制定了增產糧食1000億斤的目標,各地感到壓力很大。而糧食產后損失一項,每年就是這個數字,減少儲糧損失就是增產。
農民種糧積極性難以持續。本來種糧收入就低于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在比較效益日益顯現的格局下,農民賣糧收入達不到正常水平,怎么可能持續發展糧食生產呢?在當今農民生產有了高度自主權的形勢下,這個問題更加凸顯。
國家糧食安全受到威脅。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獲得豐收,雖然可喜可賀。但是,年產糧食超過1萬億斤是一個臺階,在這個臺階上再上臺階異常艱難。由于環境的破壞,我國糧食生產受到多發、越來越加重自然災害的影響。增產糧食的艱巨性,我國糧食需求的剛性,世界糧食危機糧食緊張的特性,已經不容我們在糧食生產上有任何閃失。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增長,絕不能讓收購資金短缺而夭折。
解決糧食收購資金的短缺問題,國家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全力保證收購資金需要;要創新金融產品,既能夠保證收購資金需要,又能夠有效防范風險;要多措并舉,鼓勵商業銀行參與糧食收購資金供應;要建立強有力的糧食收購資金貸款協調機制,保證糧食流通順暢進行。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
今年新產小麥上市后,收購價格普遍高于最低收購價。由于沒有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作為糧食收購主渠道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得不到政策性收購貸款。出于農民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信任,很多農民還是將小麥賣到糧食收購站,但是購銷企業籌措的有限資金很快就支付完畢,不僅欠下了數額不小的農民賣糧款,而且也不敢再進行收購。本來市場價格看好,由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的主渠道不通,小麥收購處于“僵持”之中。市場意識逐步增強的農民,對于市場價格達不到預期價格就待價而沽。這樣的狀況,事實上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減少了賣糧收入。作為笨重商品,農民收獲糧食后,賣糧的環節越少越好。在糧食生產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農民收獲小麥基本上使用收割機,一個太陽的晾曬后,即可出售。可是,當糧食收購的主渠道缺乏收購資金時,有的農民缺少勞動力,或者有的急著用錢,不得不以低于正常的市場價格出售,減少了賣糧收入。
增加了賣糧支出。糧食收獲后,由于市場價格低于正常價格,農民只得將糧食放入家中。從曬場到家中,將來出售時,又從家中搬運到糧食收購站,大大增加了費用支出。這既增加了農民的勞動量,又加大了費用開支。無論對農民,還是對社會來講,都是資源的浪費。與國家提倡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兩型”社會極不相適應。
導致儲糧損失。一家一戶農民的儲糧,條件十分簡陋。我國糧食產后損失,一般在8%—10%,其中農戶儲糧損失占有很大一部分。農戶有限的儲糧條件,無法避免蟲、霉、鼠、雀等的危害。每損失一粒糧食,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的汗水;每損失一粒糧食,都會讓農民對糧食生產產生疑問。為什么我國每年有3000萬畝耕地撂荒,恐怕與糧食流通不暢不無關系。
收購資金短缺影響農民增收,由此將會產生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
影響種糧農民收入的正常增長。穩步提高種糧農民收入,是國家的一貫宗旨。在糧食主產區,種糧收入占有農民收入的不小份量。如果因為資金短缺,作為糧食流通主渠道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無法收購糧食,農民因此增加賣糧支出,勢必影響農民總收入的增長。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生產糧食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種糧農民的收益還相對降低。賣糧得不到應有的收入,種糧農民豈不是雪上加霜?
造成非正常糧食損失。建國以來,國家投入龐大的資金,直至現在仍然每年投入資金,建設了標準糧食倉庫,可是因為收購資金短缺,農民生產的商品糧食不能夠收購進來儲存。不但造成國有資產浪費,也造成儲糧損失。我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500億公斤中,就有相當部分是農民的儲糧損失。“十二五”期間我國制定了增產糧食1000億斤的目標,各地感到壓力很大。而糧食產后損失一項,每年就是這個數字,減少儲糧損失就是增產。
農民種糧積極性難以持續。本來種糧收入就低于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在比較效益日益顯現的格局下,農民賣糧收入達不到正常水平,怎么可能持續發展糧食生產呢?在當今農民生產有了高度自主權的形勢下,這個問題更加凸顯。
國家糧食安全受到威脅。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獲得豐收,雖然可喜可賀。但是,年產糧食超過1萬億斤是一個臺階,在這個臺階上再上臺階異常艱難。由于環境的破壞,我國糧食生產受到多發、越來越加重自然災害的影響。增產糧食的艱巨性,我國糧食需求的剛性,世界糧食危機糧食緊張的特性,已經不容我們在糧食生產上有任何閃失。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增長,絕不能讓收購資金短缺而夭折。
解決糧食收購資金的短缺問題,國家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全力保證收購資金需要;要創新金融產品,既能夠保證收購資金需要,又能夠有效防范風險;要多措并舉,鼓勵商業銀行參與糧食收購資金供應;要建立強有力的糧食收購資金貸款協調機制,保證糧食流通順暢進行。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