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小麥短缺成麥業持續發展瓶頸
優質小麥的產能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主持的“黃淮冬麥區小麥質量分析與研究”課題在京通過成果鑒定,為優質小麥的育種、區域規劃,以及產業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在會上表示,現代食品工業和傳統的手工制作呈現出極為不同的特點,小麥的生產最終要服務于食品加工企業,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優質”必須首先建立在滿足現代化食品加工標準的需要之上。
盡管我國小麥連年豐收,但我國優質小麥產量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其中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問題。一方面我國的優質小麥育種工作起步較晚,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經歷了連續幾年的大豐收、糧食有了剩余后,國家才將小麥品質育種項目正式列入課題;另一方面,小麥育種和企業加工之間的供需倒置,又從根本上打破了小麥生產鏈的平衡。
“長期計劃經濟積淀的思維定式,認為農業生產出優質小麥,制粉行業自然可以加工出優質面粉,食品工業自然會有適宜的原料。最終的結果是“小麥—制粉—食品”這個產業鏈條,從需求的順序上形成了倒置的局面。”論及此處,魏益民不無感慨。
據有關專家介紹,由于優質原糧供應難以保證,很多食品加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生產上一直飽受質量波動等問題的困擾。
除了供需失衡的因素,現有的糧食混收混貯模式和定級標準,使得糧庫小麥樣品的質量低于田間小麥樣品的質量,也是導致食品生產無優質小麥可用的原因之一。
此次魏益民等人的研究通過對黃淮小麥主產區為期三年的實地抽樣調查,獲得了小麥主產區的品種布局和質量信息,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小麥質量數據庫,從而可以幫助相關企業實現優質小麥品種的選擇,建設起原糧基地,穩定優質原糧的采購途徑,大幅提升產品的品質。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