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能夠壓低糧油進口成本
我國目前是油脂進口大國,去年我國國產大豆只有1400萬噸,進口大豆達到5400萬噸,同時還進口了570萬噸棕櫚油,另外還進口了油菜籽,葵花籽,豆油等油脂油料。可以說,中國目前食用油的價格決定權完全取決于國際市場價格,而匯率的變化,必然對市場價格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人民幣對美元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同樣數量的美元價格換算是多少人民幣,人民幣連續的升值對壓低糧油進口成本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近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破了6.4,相對于幾年前升值幅度已經超過20%,而數據可以顯示人民幣升值對油脂價格所產生的抑制影響。在2006年9月1日,當時CBOT美豆的價格跟連盤豆油的價格比率達到10,在08年那一波飆漲行情最高峰的時候,兩者比率接近于9,到今年,兩者比率降至7.34.從這一系列的變化就可以看出,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我們進口大豆成本不斷降低,這樣也就相對地使得國內食用油價格更加便宜。從這一層面說,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對控制目前物價水平是有好處的。
但是市場上也有人說,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也會導致美豆價格飆升,這樣必然又對沖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價格好處。但是本人認為,假如人民幣匯率的突然飆升,確實會對CBOT大豆期貨盤面帶來立竿見影的拉動效應,但是我國政策是人民幣漸進升值,從長遠來看,對盤面影響并不明顯。另外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美國投資者押注人民幣升值而抬高期價,他們思維是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會導致進口增加,他們才這么做。而中國要快速發展,進口油脂的數量就不會有本質的減少,所以從長遠來看,與其說人民幣匯率升值帶動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還不如說是市場需求旺盛帶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另外,近年美豆價格高企也和美元貶值密切相關,因為美元指數已經從幾年前的89高位下降到今年最低時為73了。
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確實對于我國控制食用油價格起了實質性的作用。近幾年,我國發生的兩次通貨膨脹周期,輸入性通脹都是關鍵性的因素。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劇變,國內市場對外的依存度不斷加深,使得我國物價變化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樣就提醒我們,靈活的匯率制度,對于控制國內物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人既想壓價匯率,保持出口優勢的同時,又壓價國內物價水平的幻想,估計越來越不可能。如果我國在穩定物價的戰斗中,特別是控制農產品價格,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果。一方面要加大農業的投入,增加國內的產量和勞動力生產率;從根本上降低物價水平。另一個方面就要運用靈活的匯率政策,控制其進口成本。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