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國外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黃金市場”
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問題在中國發生,使得國民對食品安全逐漸失去信心的同時,也使中國逐漸成為國外食品安全檢測商業機構的“黃金市場”。在2011年的國際食品安全交流會議上,美國前任農業部副部長約瑟夫·鄭博士建議中國應該更全面地研究食品安全事件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問題以及設立中國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這表示國外的食品檢測機構在逐漸占領中國的市場。
近年來中國食品企業已經開始加強對質量的監控,但是“重要的是中國的產品要有更穩定的質量,而不是關注一下就好一點,不關注就又下降了;或者是第一批產品質量最好,隨之則質量和價格一起下降,最終不得不用量來彌補價格下降帶來的利潤下降”。約瑟夫·鄭說:“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生命力注定不會長久,而且很難樹立品牌效應。現在美國FDA對中國食品的監測要遠遠嚴格于對別的國家的食品,對中國食品的檢測數量是其他國家食品檢測數量的三倍。而且按照美國的規定,那些檢測費用都必須由當地的進口企業支付,這勢必會影響中國食品出口到美國的價格。對中國食品的信任危機一旦無法解決,將會給中國的食品出口企業帶來貿易上的困境。”
約瑟夫·鄭博士認為,在中國教育機構和媒體都有很大的責任向消費者提供正確信息用以區分真正的食品添加劑使用過量和使用非法的食物添加劑。他建議,中國還應該建立一些高質量的研究中心,從化學、微生物、基因組學、行為科學等方面聯合進行食品安全研究,鼓勵更多的學者加入這項工作,解決各類化學添加物質的快速檢測問題。同時應當建立一個權威性的信息中心,及時澄清網絡上不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傳播。因此引發的一系列反應,也預示著中國正成為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黃金市場。
鄭博士希望能夠找到關于中國食品安全事件對經濟造成影響的全面數據,建議經濟研究機構應該把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出口困境也納入成本考核,并對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更全面的成本評估,并且希望有關部門取得重視。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