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標準之亂”如何解釋
來源: http://www.radiant-cloud.com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5-03-18 閱讀次
在大眾對食品安全、食物營養越來越重視的時候,食品安全標準不但沒有愈來愈嚴格,反而一再放寬。
近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水餃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是該公司副總經理說,“按照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被檢出有問題的水餃金黃色葡萄球菌含量是達標的”——原來,衛生部今年9月6日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中,速凍面米制品“生制品的微生物限量”中規定,每克生制品中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0000個之間,都為合格。
專家對此解釋,過去食品只有衛生標準,而忽略了安全標準。現在逐漸轉向安全標準作為重點,衛生指標適當下降,適當放寬一些對人體危害不太大的微生物的指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同時稱,過去我們對致病性微生物規定不得檢出,但食品涉及種養殖、加工、流通多個環節,完全不檢出微生物幾乎不可能。專家的解釋令人很疑惑,如果真的不可避免,是否意味著其它速凍面米食品也存在金黃色葡萄球菌,只是沒有被檢出而已?如果其它廠家能夠做到沒有這種菌,就說明這并非什么無法企及的超高標準,那放寬又是何用意?
標準之亂,有制度本身的因素。比如,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確實存在多重標準。一套是食品衛生標準,是按照《食品安全法》制定的,是衛生部行政執法的依據;另一套是食品質量標準,是按照《產品質量法》制定的,是國家質檢總局行政執法的依據。兩套標準并行的結果是:按照一套標準監督檢查合格的食品,按照另一套標準就有可能不合格。還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交叉重疊、相互沖突的問題。質量標準、安全標準、衛生標準分別是什么概念?有了沖突怎么辦?誰能給出權威說法?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radiant-cloud.com
上一篇:‘地溝油’讓衛生部發布二次征集令
下一篇:泰國大米漲價 國米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