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會取消嗎?
來源: 轉載 類別:新聞中心 更新時間:2017-03-09 閱讀次
目前,全國兩會正在召開,三農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日前,《農民日報》發表文章《完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提出2017年玉米補貼政策要在春耕播種前公布;同時,文章明確指出了黑龍江、吉林、遼寧在2016年玉米補貼發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據分析人士預計,2017年的玉米補貼可能會有調整。
根據2016年東北地區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實施情況,2017年應盡快公布政策細節、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訂單農業和培育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以更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順利推進。
盡快公布政策細則,穩定農民種糧預期。東北地區農民農事安排的一般規律是秋收后開始整地、春節前完成備耕工作,這樣物質投入成本可節約20%。政策細則公布的時間將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成本和農民的生產經營行為。《財政部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于2016年6月20日向社會公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玉米生產者補貼實施方案》于2016年8月初才向社會公布,省級財政根據中央財政下達補貼資金總量,分別調劑10%、5%、5%作為省級種植結構調整資金,用于支持玉米種植結構調整。這些政策出臺前,東北地區土地流轉承包合同已簽訂,玉米也早已經播種完畢,玉米生產者補貼和種植結構調整補貼在農民的意料之外,沒有能及時發揮引導農民種植結構調整的作用。建議從惠農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出發,最晚播種前公布2017年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細則,穩定農民預期,盡早安排種植計劃。
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玉米作為重要的能量飼料,需求呈增長的趨勢是長期的,當前庫存增加較多是暫時的。玉米種植結構調整主要是適當調減非優勢區,對優勢核心產區不僅不調,還要加強產能建設,保障谷物基本自給。《財政部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2016年,黑龍江沒有區分優勢產區和非優勢產區,玉米生產者補貼全省執行統一標準。吉林和遼寧每畝補貼標準以縣為單位,試圖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但由于多數鄉鎮將2015年農戶玉米種植面積數據(臺賬)上報作為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發放的依據,與實際種植面積差距較大,也沒有實現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建議從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目標出發,2017年提高優勢產區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總的來說,去年一年,東北四省區玉米價格形成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取得的效果比預期好得多。總結出經驗之后,不僅對玉米的改革,對其他重要農產品的價格改革,也會起很大作用。特別是為下一步怎么對稻谷和小麥價格進行合理的改革,提供了好的經驗。”3月4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在回答記者關于東北玉米價補分離政策實施效果時如是說。
玉米價格改革取得了三個明顯效果:生產總量調整了、價格合理回歸了、農民得到比較合理補償了。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上。”陳錫文告訴記者,“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東北玉米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按照這個原則推進改革,至少現在能看到三個非常明顯的效果。”
“第一是生產總量調整了。政策出臺之后,東北四省區玉米播種面積下降了10%以上,減少了2300萬畝,面積下來了供給就下來了,也就更加符合現在的市場需求。”
“第二是價格明顯向合理方向回歸。收儲最低價最高的時候達到平均每斤1.12元,2015年主動調減到一塊錢,現在大概平均價在0.75元上下。這個價格是市場可以接受的價格,而且和國際進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的完稅成本價格大體一致。那么進口價就沒有優勢了,我們又奪回了自己的市場。
“第三是農民得到了比較合理的補償。實施價補分離政策后,東北玉米價格下降了25%-30%,但是政府建立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去年補貼了390多億元,平均一畝地可以補貼150-180塊錢。我們在調研中看到,如果是種自家地的農民,有了這個補貼,他還是有賺頭兒的;如果是租地的農民,租地價格比較合理的話,大體上也能保本。”
把補貼從收購價中拿出來
很多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普遍認為是政府定價的結果,陳錫文說:“無論是最低價也好、零售價也好,其初衷是托底的市場最低價,也就是給農民一個承諾,讓農民放心。”
“但是,自2008年第一次開始提高最低價起,慢慢地最低價就不再是一個托底價了,因為最低價包含了對農民補貼的成分。提到后來,就像東北的玉米零售價,成了東北玉米市場的最高價了,到了這個程度不改革就不行了。”陳錫文說道。
因此,改革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必須把補貼從價格里拿出來。“拿出來的同時仍然要給農民,只是要換一種方式,就像東北玉米價補分離的改革。”
對推進主要農產品價格改革發揮重要作用
“圍繞玉米進行的改革只是一個開始,對于推進我們整個農產品價格改革將發揮重要作用。”陳錫文說,我國有上千個農產品,真正由政府定價的主要是小麥、稻谷、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這6個品種。
“新疆的棉花已經按照目標價格方向改革了,大豆的價格機制還會繼續調整,長江流域的油菜籽也進行了價格競爭機制改革,去年玉米價格也開始改革。”陳錫文說,那么現在大家更關心小麥和稻谷這兩個品種。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堅持和完善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所以至少今年不會改。
但是,陳錫文也特別提示,“必須讓農民兄弟了解一點,今年稻谷的最低價是整體往下走的,要從這個價格變化中讀懂市場,就是稻谷也存在著供過于求的狀況,適當的時候也要進行調整,更加穩妥地向前推進。”
據分析人士預計,2017年的玉米補貼可能會有調整。
根據2016年東北地區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實施情況,2017年應盡快公布政策細節、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訂單農業和培育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以更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順利推進。
盡快公布政策細則,穩定農民種糧預期。東北地區農民農事安排的一般規律是秋收后開始整地、春節前完成備耕工作,這樣物質投入成本可節約20%。政策細則公布的時間將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成本和農民的生產經營行為。《財政部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于2016年6月20日向社會公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玉米生產者補貼實施方案》于2016年8月初才向社會公布,省級財政根據中央財政下達補貼資金總量,分別調劑10%、5%、5%作為省級種植結構調整資金,用于支持玉米種植結構調整。這些政策出臺前,東北地區土地流轉承包合同已簽訂,玉米也早已經播種完畢,玉米生產者補貼和種植結構調整補貼在農民的意料之外,沒有能及時發揮引導農民種植結構調整的作用。建議從惠農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出發,最晚播種前公布2017年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細則,穩定農民預期,盡早安排種植計劃。
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玉米作為重要的能量飼料,需求呈增長的趨勢是長期的,當前庫存增加較多是暫時的。玉米種植結構調整主要是適當調減非優勢區,對優勢核心產區不僅不調,還要加強產能建設,保障谷物基本自給。《財政部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2016年,黑龍江沒有區分優勢產區和非優勢產區,玉米生產者補貼全省執行統一標準。吉林和遼寧每畝補貼標準以縣為單位,試圖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但由于多數鄉鎮將2015年農戶玉米種植面積數據(臺賬)上報作為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發放的依據,與實際種植面積差距較大,也沒有實現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建議從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目標出發,2017年提高優勢產區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總的來說,去年一年,東北四省區玉米價格形成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取得的效果比預期好得多。總結出經驗之后,不僅對玉米的改革,對其他重要農產品的價格改革,也會起很大作用。特別是為下一步怎么對稻谷和小麥價格進行合理的改革,提供了好的經驗。”3月4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在回答記者關于東北玉米價補分離政策實施效果時如是說。
玉米價格改革取得了三個明顯效果:生產總量調整了、價格合理回歸了、農民得到比較合理補償了。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上。”陳錫文告訴記者,“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東北玉米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按照這個原則推進改革,至少現在能看到三個非常明顯的效果。”
“第一是生產總量調整了。政策出臺之后,東北四省區玉米播種面積下降了10%以上,減少了2300萬畝,面積下來了供給就下來了,也就更加符合現在的市場需求。”
“第二是價格明顯向合理方向回歸。收儲最低價最高的時候達到平均每斤1.12元,2015年主動調減到一塊錢,現在大概平均價在0.75元上下。這個價格是市場可以接受的價格,而且和國際進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的完稅成本價格大體一致。那么進口價就沒有優勢了,我們又奪回了自己的市場。
“第三是農民得到了比較合理的補償。實施價補分離政策后,東北玉米價格下降了25%-30%,但是政府建立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去年補貼了390多億元,平均一畝地可以補貼150-180塊錢。我們在調研中看到,如果是種自家地的農民,有了這個補貼,他還是有賺頭兒的;如果是租地的農民,租地價格比較合理的話,大體上也能保本。”
把補貼從收購價中拿出來
很多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普遍認為是政府定價的結果,陳錫文說:“無論是最低價也好、零售價也好,其初衷是托底的市場最低價,也就是給農民一個承諾,讓農民放心。”
“但是,自2008年第一次開始提高最低價起,慢慢地最低價就不再是一個托底價了,因為最低價包含了對農民補貼的成分。提到后來,就像東北的玉米零售價,成了東北玉米市場的最高價了,到了這個程度不改革就不行了。”陳錫文說道。
因此,改革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必須把補貼從價格里拿出來。“拿出來的同時仍然要給農民,只是要換一種方式,就像東北玉米價補分離的改革。”
對推進主要農產品價格改革發揮重要作用
“圍繞玉米進行的改革只是一個開始,對于推進我們整個農產品價格改革將發揮重要作用。”陳錫文說,我國有上千個農產品,真正由政府定價的主要是小麥、稻谷、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這6個品種。
“新疆的棉花已經按照目標價格方向改革了,大豆的價格機制還會繼續調整,長江流域的油菜籽也進行了價格競爭機制改革,去年玉米價格也開始改革。”陳錫文說,那么現在大家更關心小麥和稻谷這兩個品種。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堅持和完善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所以至少今年不會改。
但是,陳錫文也特別提示,“必須讓農民兄弟了解一點,今年稻谷的最低價是整體往下走的,要從這個價格變化中讀懂市場,就是稻谷也存在著供過于求的狀況,適當的時候也要進行調整,更加穩妥地向前推進。”
下一篇:近期玉米瘋漲的真實原因!